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5.06.01 ~ 1997.06.01
弱勢族群與學校教育-長庚護專的原住民少女 (Minority Group and Education - Aboriginal Girls of Charng-Geng nurse school)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一般教育、學術研究  
作者 徐玫綺 (Hsu Mei-Chei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545eo  

[ 摘要 ]
長庚護專從84學年度開始,以獨立招生的方式招收原住民少女入學就讀,並給予經濟上優渥的待遇,是許多原住民女孩心中的夢土。然而,護士工作常是被性別化(gendered)﹑並被歸屬為半專業的輔助位置,而護專的五專教育特質又常是廣開大學之門後,台灣學子的次要選擇,接受這樣教育的原住民少女,並不一定真能積極地改善自身在族群﹑階級﹑性別上的劣勢地位。但是,女孩為什麼極度感恩於這樣的就學機會?是什麼樣的結構因素侷限了女孩的抉擇?政府的教育措施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而進入護專之後,女孩的劣勢位置又有什麼可能的轉化契機? 本研究針對以上現象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探討。研究透過以下三方面穿插對話來進行現象的理解,分別是「理論與相關文獻閱讀」﹑「原住民升學政策與現況的蒐集與分析」及「深入訪談10名長庚護專的原住民少女」。並希望藉由鉅觀的社會結構與微觀的行動主體,及族群﹑階級﹑性別各面向交織分析中,能更完整地理解長庚護專教育對原住民少女的意義﹑弱勢族群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以作為政府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反省與參考。 在針對政策分析中發現,政府的加分及降低錄取標準的升學優惠措施,成效不大,而保障原住民學生名額甄選或考招的管道,卻多侷限於技職教育,尤其是以原住民重點職校為主的高職教育。此外,政府大力宣導就讀重點職校,再加上高中職有較優渥的公費補助,這將積極引導原住民學生選擇原住民重點職業學校就讀。再進一步分析原住民重點職校的設科及就讀狀況時發現,設科已經不再偏向一級產業為主,然而科別的設限及原住民學生就讀情況,卻呈現性別職業隔離刻板分工的現象。由此看來,政策措施呈現將原住民學生導向發展較受限﹑且充滿性別刻板分工的職業學校中,政府有再製弱勢的意涵。長庚護 專是原住民重點職業學校之一,在政府積極的引導,在相較其他重點職校下具有更優渥的文化資本﹑經濟優待﹑就業保障,在只招收女生的限制下,許多原住民女孩勢必將被政策措施引導而選擇就讀。政策制度的結構侷限引導了女孩可能的選擇。再針對原住民女孩訪談中發現,這些女孩就讀原因大致可歸類為:「就學的經濟優惠措施」﹑「未來就業的務實考量」﹑「考試機制的引導」﹑「離家遠颺的心情」。前三點展現了結構的侷限性,也證實了第二及第三章所論述的族群﹑階級結構及教育政策措施的侷限引導面。然而,女孩也表達了在被侷限的選擇中,這是相對幸運及較具樂觀生涯前景的抉擇,而且最後一點的抉擇原因也蘊含開拓生活空間的積極意味,侷限\開展並存於選擇過程中。此外,陳述就讀原因時,女孩並未提及或反映性別刻板分工的意識型態對其抉擇的影響,雖有一些女孩仍存留性別分工的刻板印像看待護士工作,然而,大多數女孩都能以更彈性積極及肯定其專業特質的態度,來面對她們即將從事的工作。訪談女孩進入長庚護專之後與他人的關係中發現,年輕一代的女孩對族群污名的刻板印像逐漸轉變,不同於過往。然而,當漢\原女孩在長庚學校中相遇,其個性特質上的差異、殘餘的族群負面印象,再加上影響彼此關係最深的優惠措施差別待遇,一開始確也造成女孩初遇的心結。可是,在經過學校生活與學習的相處接觸,及長庚老師們居中引導之後,校園的族群關係有積極轉化的契機,一些原住民女孩也在此過程中激起自我族群的認同。而女孩與族人間的關係,因為就讀長庚護專而超卓於族人間,女孩多表示未來希望能留在北部發展。然而「離開部落」對女孩來說,並非族群自我嫌惡或疏離,由女孩選擇的結婚對象可知,大多數女孩表示未來仍希望與同族男孩結婚,以延續族群文化與血脈。就讀長庚護專對校園內原\漢關係的推進﹑族人間性別地位的提昇,具有開展的契機。最後,女孩談到自己的未來,大致可區分為四型:「追逐理想向前去」、「儲存轉型的資源」、「走另外一條生涯路」及「且走且看」。除了一位女孩被歸為第四型外,其餘女孩都是前三型。前三型的女孩,顯露了生涯發展某個程度地自主意識。不論是積極地繼續從事護士工作,在這個崗位上力求發展;或是試圖在這個崗位上努力累積轉行的資源;亦或是藉由未來護士工作,滿足自己的在現階段匱乏經濟的需求,她們期待能運用既有的長庚護專所提供的有限資源,以達成自己不論是消極或是積極期望的想法。綜合以上的分析論述,弱勢族群與學校教育之間,存在著複雜辯證動態矛盾關係,限制\開展交織並存於原住民女孩就讀長庚護專的過程中。在其中也發現,弱勢族群女孩突破劣勢位置的重要關鍵,在於「自身努力掙扎與奮發﹑適度妥協並善於運用既有資源」。因此,最後建議中提及教育政策措施對弱勢族群應有更積極的作為:對於原住民國中畢業生的保障名額應擴及高中;應取消性別類科限制;妥善運用宣傳及獎助金獎勵的方式,鼓勵原住民女孩嘗試不同的升學管道。如此一來,教育機制才真是轉化社會結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