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5.06.01 ~ 1997.06.01
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社會關懷、學術研究  
作者 孫家秀
學校系所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地點 台東縣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c658i  

[ 摘要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原住民族群意象在師生族群關係上之影響;其次,欲探討不同族群背景的學生,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源的多寡是否有差異性;這樣的差異是否間接影響教師對不同族群之意象與態度。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文獻探討部份,討論一般人對原住民之族群意象概念,以及探討校園內影響師生關係之因素探究;並以教育民族誌的方法,實地進入一所國中,運用訪談法及配合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並深入瞭解該校校園內的原住民族群意象,以及它如何影響師生間的關係。最後為使問題焦點凝聚,再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有關學生間的族群意象與族群認同以及學生感受教師之族群意象等問題。依上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下列的結論:
壹、教師之原住民族群意象
原住民教師對原住民學生之族群意象,歸納出有:好吃懶做、不愛讀書、容易受到外界誘惑。將之歸因於家庭經濟因素所造成;非原住民教師對原住民學生有以下之族群意象:懶惰、低智商、樂天知命。將之歸因於父母親不重視原住民教育的因素所造成;中間型教師(包含原住民教師偏向主流社會,以及非原住民教師認同原住民)對原住民學生之族群意象,歸納出有:耿直、懶散。將之歸因於家庭經濟困素所造成。
貳、原住民學生感受教師之族群意象
第一類整體學生之族群意象,原住民學生與非原住民學生對原住民族群意象上的觀點是對立的。原住民學生自我的族群意象正面多於負面,且認同「原住民族」,但大部份幾乎都不說母語,有的只是會使用幾個簡易的單字。第二類原住民學生感受教師之族群意象,結果發現大部份原住民學生感受到非原住民教師不會看重他們。第三類「混血」原住民學生感受教師之族群意象,發現被教師視為原住民身份的「混血學生」比起不被教師視為原住民身份的「混血學生」較缺乏自信。
參、族群意象下的師生互動模式
第一種互動模式依教師角色區分,原住民教師的班級將原住民學生安排在「活動區」範圍內的比例,較非原住民教師來得高,而中間類型教師則介於兩者之間。另外,不同學科與原住民學生之互動,數學科教師與原住民男同學的互動普遍比原住民女同學好。相對的,英文科教師與原住民女同學的互動又普遍比原住民男同學好。第二種互動模式依學生屬性區分,高社經高學習成就的原住民學生受到最多的關注與期望;但教師對低社經高學習成就者的學習持較高的滿意度;中社經中學習成就者在原住民學生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教師低社經低學習成就者的責罵語氣較多,等待回答時間也較短;教師對行為偏差者都有「越早畢業,越早離開越好」的期許。
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體制、對學校整體、對教師之族群意象、對未來研究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