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222690*cht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四位國小原住民校長的生命歷程,試圖記錄並瞭解國小原住民校長的生涯歷程,所欲探討的不僅是其學校的適應經驗,更包含了影響其自出生至現在整個生涯歷程的因素。希望自微觀的角度,認識四位校長的生命及其教育觀。並藉由其在主流文化中的調適與學習歷程,探討影響其教育成就的阻力與助力,及其在主流文化中適應的關鍵機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生命史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透過其親自敘說個人受教育與從事教育工作的經歷,說明身為少數族群在無選擇性的進入主流文化具有同化意圖的教育中,在取得學業與事業成就的過程中,是否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人格特質、轉折點或關鍵人物,以及其原有族群文化與主流文化之差異而產生的可能衝突,與個人面對衝突時的調適機制。本研究主要的發現有: 一、 影響國小原住民校長生涯發展的因素中,人格特質與調適機制比家庭與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為大。 二、 高度的成就動機與正向的自我認同,為影響其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 國小原住民校長在Super所說的發展自我概念的成長階段(出生至十四歲)中,並沒有在與漢人接觸的過程產生挫敗感,因此也對於族群的認同感較高。 四、 在族群中優秀的表現,會更加深其對族群的認同感。 五、 對族群有正向的認同,對於族群有強烈的使命感,欲回饋族人,並發揚傳統文化。 六、 就讀師範體系為原住民社會的教育價值與榮譽象徵,在面對生涯選擇時,沒有較多的考慮。 七、 國中、國小的教師的引導與鼓勵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基於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分別對教育政策、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政策的建議 聯考加分制度造成族群間的衝突與誤解,建議將對於原住民的優惠加分政策,修正為原住民獨立之競爭,而非以加分佔漢人的名額,以免產生族群的衝突與誤解。 二、 對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一) 在校園中營造族群的特色 (二) 淡化階級制度的意識型態 (三) 教師應給孩子多些正向的回饋 (四) 應培養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可探討階級制度的在原住民地區的影響狀況 (二) 可針對早期適應不良之原住民菁英的生涯歷程作探討 (三) 可針對原住民的健康與婚姻問題作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