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省思---以一所原住民小學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族群教育、學術研究  
作者 鄧靜蘭
學校系所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219939*cht

[ 摘要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是國內當前所推動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想下,原住民教育的個殊性將被突顯出來,學校將有權對這些差異性作機動回應,以建構適合學校所在之特殊群體特性的學習內容,存在課程中不利於原住民的學習因素將獲得改善。因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倡導,彷彿為原住民教育提供了轉化的契機,進而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基於研究者對原住民教育的關心、以及曾經在原住民學校擔任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於是以個案研究的方法,進行一所原住民學校---楓香國小,三年多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經驗的探究。經由研究者在個案學校三年多來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參與和觀察,分析探討原住民學校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時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及其影響,進而省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此一課程政策對原住民教育的適切性。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如下:

1、原住民學校如何在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學校情境中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2、社會脈絡因素(文化、家庭、社區和學校)對原住民學校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有何影響?

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過程,蘊藏哪些權力關係與運作機制?學校主體間(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在此權力結構關係下所處的情境與互動對課程發展有何影響?

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對原住民教育有何影響?是危機或轉機?

經由對個案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進行觀察及訪談的描述與分析後,有如下的發現:

1、在學校科層體制下,學校主體間(行政人員-教師-學生)難以建立平等的對話空間,行政人員往往主導課程發展與方向,進而影響教室內的課程決定。課程權力下放的結果,顯然只是換一個權力主體罷了。

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對提昇「教師專業知能」沒有明顯的助益,由於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反而妨礙了教師原有教學活動、以及與學生互動的進行。

3、原住民學校在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時,未能釐清「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將其與「學校特色」之間畫上等號。注重地方知識或文化傳承的學校課程被大量使用時,校際間(學生)的差距將更形擴張,對原住民學生而言,無疑是另一種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4、政府在推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這一政策時,將其置於全國相同的普遍原則之下,並未考慮原住民學校的個殊性。「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只不過延續了原住民教育上既存的教育機會不均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