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8.06.01 ~ 2000.06.01
社會文化脈絡在數學教室裡的意涵--東部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觀察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一般教育、學術研究  
作者 陳錫湖
學校系所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地點 台東縣 全部     花蓮縣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219836*cht

[ 摘要 ]
社會文化脈絡在數學教室裡的意涵
--東部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觀察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社會文化脈絡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於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東部原住民小學學童在其生活經驗中既有的數學知識。2.探討東部原住民學校學童的文化在以平地漢族學生為主流文化的課程設計中,在數學教育的過程裡,數學教室裡呈現的文化衝突現象。3.了解社會維度的各個層面在數學教室裡交互影響的作下,呈現的學習面貌和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4.瞭解數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傳遞的數學價值觀隱含的意識型態。
本研究選定東部一所原住民學校實地進入現場進行研究。以教室錄影觀察、訪談、田野筆記以及相關文件的資料蒐集等方法蒐集資料,再經過資料整理及分析。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包括:
一、在思考與不思考的狀態中轉換
(一)可以自由地選擇
小朋友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部落的大人並沒有賦予他們的責任和壓力,在學校裡,老師們也給予自主發展的空間,小朋友可以自由地選擇他所喜歡的工作或任務,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或不學習,可以自由地選擇想要學習什麼。
小朋友可以自由地選擇輕鬆的、容易的、遊戲的,喜歡做的,例如畫圖、體育、跳舞、玩耍的課程。但是數學的「化聚計算」則是無聊的計算工作,小朋友也可以輕易地選擇逃避。
在數學課程上,孩子們選擇簡單的可以輕鬆獲得成就感的問題來思考,而一旦問題是困難的、深層的、容易失敗的、挫折的,他們則選擇了逃避,不想再去思考。
(二)團體的影響
安全的生活與學習環境,讓小朋友因為害怕失敗或沒有自信的心情獲得緩解,他們可以滿足於一些簡單的作業所獲得的讚美與成就感中,維持目前的自信心與自尊而害怕任何的變動,不敢碰觸未知的問題,並且安於這樣的環境。聚落式的部落生活經驗在團體的小組活動中讓他們可以充分地依賴其他人而不必做任何的學習、挑戰或改變。在團體中他們可以選擇讓自己更輕易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高成就的學生不再認真思考、努力做答,表現水準降低。低成就的學生則依從高成就學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表現水準提升,但實際卻可能因為依賴而無法學習無法成長。
二、偏重藝能科學習的學校經驗
小朋友在學校裡有很多的學習經驗就是辦活動,就是唱歌、跳舞與畫圖。這些偏重藝能科的學校經驗也使得學科的練習時間相對地少之又少。
三、教師以自己的經驗與信念教學
老師都是以自己的經驗與教學信念來對待自己的學生,不同的老師對這些孩子有不同的期望和對待方式,這些也都使得孩子們經歷不一樣的教育和價值觀。
依研究的結果及發現,本研究對偏遠地區原住民學校數學教育在教師教學、教師反省及課程設計上提出一些參考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