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88.06.01 ~ 1990.06.01
『迷信』與俗民宗教信仰--一個言說現象的反省與批判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傳統信仰、學術研究  
作者 陳美燕
學校系所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迷信」此語詞是判斷性的字眼,啟蒙運動後,對自然本質的科學研究成為新文明的正統,於是「迷信」的概念被重新界定,乃從「壞宗教」轉而成「壞科學」。即「迷信」此語詞於本世紀出現於中國社會時,背後便是隱藏一套西方啟蒙下的價值意涵,將一些和科學、理性的標準相違離的宗教體系,概括為「迷信」此否定、貶義性的語詞時,似乎也同時確立了它事實性 (facticity)。而在臺灣社會,更藉著種種社會機制、知識建構的發展,使得「迷信」此語詞成為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知識(common sense)。而de Saussure 曾提出日常知識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地和言說地建構,且植根在特殊的歷史情境和社會形態下運作。於是在生活世界中,我們慣把一套神秘的、敬畏的、普遍性的俗民宗教信仰,以「迷信」此否定、貶損的言說方式加以框架,且未加以質疑。於是,俗民宗教信仰的實情,至少在大體上,在「迷信」此一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知識、一種概括性的語言建構下,陷入了一種科學式、判斷式的推論形式之中,也使我們現實日常信仰的種種經,自然地被壓縮與扭曲。
筆者認為以「迷信」如此全般否定的字眼來談論俗民宗教信仰的態度是相當偏狹的,乃因如此地談論必有不少漏洞,將因而簡化及縮小人們日常信仰經驗。但是日常生活中,不見得完全能以此籠統的名詞來含蓋所有的俗民宗教信仰,而在不能套用的同時,可能便顯現出語言使用上的不當,而這認為不當的過程即隱含著此一事實性背後之“非事實”或與體驗之實性的不能相符。因而,筆者乃以深受科學理性洗禮而又是生活世界中一員的大學生為深度訪談的對象,著重以現象學(Phenomeology)的觀點,將種種外在客體意義「存而不論」,將報導者所談的各套說法中的“偏見” (例一套既定的科學理性的說法、歷史文化形構下的看法…等) 透過還原法儘可能地排除,以了解報導者是如何意識到其日常信仰經驗,並呈現其俗民宗教信仰經驗內容,再以詮釋的方法將所描述的信仰經驗之隱藏意義發掘出來,以揭露「迷信」此僵硬語言建構背後所呈現的問題,使俗民文化中被有系統地扭曲層面得以恢復。
簡而言之,本研究欲重新觀照「迷信」背後所代表的複雜問題。認為用「迷信」此僵硬的、唯理主義的言說方式,來將俗民宗教框架之,未能真正觸及俗民宗教本身的實質意義。所以質疑「迷信」此唯理主義式的系統性語言建構,並以深度訪談的方法,呈現大學生在使用「迷信」背後所蘊藏的可能內容,期望因此點活僵滯的言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