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9.06.01 ~ 2001.06.01
阿里山鄒族神話美學研究
族群: 鄒族   
主題: 神話傳說、學術研究  
作者 江俊亮
學校系所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地點 嘉義縣 阿里山鄉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219921*cht

[ 摘要 ]
有關鄒族神話研究的論述,自日治時代人類學家開始,陸續有學者岡田信興(1905)、杜而未(1907)、伊能嘉矩(1909-1910)、佐山融吉(1915)、小島由道(1918)等人發表調查和研究報告;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也於1927年深入阿里山特富野、達邦二社蒐錄鄒語與神話。臺灣光復後,學者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等人自1951年起陸續有論著問世,而臺灣學者董同龢也於1964年再作鄒語研究專論,然而這些文獻大多以調查和記錄為主,偏向民族誌或語言學的範疇,對於神話的深入分析或比較並不多見。
近年來,鄒族學者浦忠成陸續發表以鄒族文化為主的論著,而學者王嵩山也針對鄒族社會、宗教生活等發表相關研究專論,這些論述對於鄒族傳統社會的變遷、祭儀的運作與文化的傳承,相當程度地歸納出一個脈絡系統,尤其學者浦忠成是鄒族特富野社人,其所著的《臺灣鄒族神話研究》一書中,對於鄒族神話的特色與價值均有深入探討,然而對於鄒族神話中的藝術表現與美學建構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除探討鄒族的文化內涵外,亦將運用歷史文獻、前人專書論著與個人田野調查資料,探討鄒族神話中的藝術與美學。
至於在研究方法上,則運用了文獻歸納法、田野調查法、神話情節單元分析等方法,透過文學社會學、符號學、美學等理論基礎的角度切入,以深入探究鄒族神話的興起、演繹、變形,並比較其他民族或種族相關的神話,以瞭解族群內部發生改變的動力或異族文化帶來的變因,探求講述者主觀的改變原因,以喚起社會大眾對鄒族文化的重視與關懷,重新整合鄒族歷史、文化、制度、禮教與神話的關係,進而認識臺灣山林文化最深處的意涵,讓鄒族神話在新世紀呈現新時代的意義與價值。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如次: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預期研究成果。第二章為鄒族神話的文化意涵,闡述鄒族神話的形質與流傳方式,將鄒族神話概分為自然、人文、社會等三大類,以探究其在鄒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涵。第三章為鄒族神話的藝術表現,內容包括鄒族神話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與藝術價值等。第四章為鄒族神話的美學建構,論述鄒族神話的思維特色、美學功能,以及鄒族神話的瓦解與重建。第五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