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原住民藝術家在校園進行參與式藝術策展之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當代藝術、學術研究  
作者 李素貞、余嬪
學校系所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台灣原住民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2007台灣原住民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主題:原住民藝術家在校園進行參與式藝術策展之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原住民藝術家在校園進行參與式藝術策展,探討獲得InnoSchool 2005 全國學校創新經營獎校園環境美化組特優學校建構夢想成真的歷程及後續的影響。本計畫邀請的是原住民藝術家,對師生來說藉由近距離觀察與參與,培養師生文化關懷的視野。讓原住民藝術家闗懷都市兒童,對社會的參與建構出更多的可能性,互動中學習尊重與欣賞,讓孩子去發現體會每一種族群文化的獨特性及主體性;不只原住民兒童知曉自己族群,漢人小朋友也該學習認識我們生長在共同土地上的族群歷史,唯有真正了解,才能產生相對的尊重,這也是目前台灣多元族群中必要培養的「和諧」,各族群間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的正確態度。
研究者以高雄市明正國小推動「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為研究個案,對象包括原住民藝術家、策展人與明正國小老師包含研究者共40人及五年級學生150人。以文件分析法進行,包括7場對話記錄及K12數位學校網路線上討論、議題討論及面授文字檔案。歸納四點主要結論:
一、校園參與式策展是策劃一個與環境結合的展覽,過程是分享的、參與的,設計能彰顯這個理念的展演,提供師生有機會去了解策劃展覽的心路歷程,並分享原住民藝術家的理念及想法,更讓師生表達個人的藝術主張,面對社區不同的聲音採取參與式策展的有效策略,激發師生參與校園環境改造的熱情和力量。
二、建構夢想成真的歷程是「先前情況→參與式策展需求→找到參與理念的策展人→提出策展計劃→選定藝術家參與計劃→三方溝通討論→產生創作主題→學生實作→成果展出→後續影響」的連續歷程。
三、原住民藝術家提出「校園我的家」概念,主張學生要為學校付出,從小學習付出,凸顯學生為主體,充分發展潛能的教育價值,也成為藝術家傳達生命經驗及藝術理念的主軸。
四、「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最大的意義是透過校園環境改造成為眾人的事,師生學習策展經歷了觀念溝通實作兩個階段,大家的對話有共同的目標並促使美夢成真;陰暗角落透過改造,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習園地,繼著「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的後續影響,校園圍牆拆除以師生及社區的玻璃藝術創作,營造成為社區休憩的文化光廊,打開通往社區的另一扇門。
根據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藝術教育或創新計畫要融入學校課程,才能落實。
二、領導校園創新要在共同參與中展現,學校策展人要願意釋出權力讓他人成長,提供空間讓師生盡情表現才能及想法,更要勇於夢想,創造有利師生互動的情境,形成團隊合作意識。
三、老師及家長要重視勞動教育,鼓勵孩子做夢。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平常無法做到的事,發揮無限的潛能。
四、參與式策展過程留下豐富的檔案資料包括有14場對話記錄及K12數位學校網路線上討論。限於個人時間、能力,研究者只完成其中部分7場溝通階段之文件分析,其餘資料顯示豐富的互動歷程及組織學習的經驗,未來可再繼續探討,或整理成影像紀錄,提供教育參考。

研究成果 2008052600000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