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原住民學生職業輔導教育—由桃竹苗地區原住民就業現況與困境研究談起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族群教育、學術研究  
作者 陳芬苓(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副教授)
學校系所 2007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 優等作品
地點 桃園市 全部     新竹縣 全部     苗栗縣 全部    
研究內容

過去許多的國內外的研究都提到教育程度的低落是原住民職業成就低落的原因之一,也足見教育與職業之間有重要的關聯性(Fitzgerald,1977; Hull, 2000; 梁秋紅, 1995)。
目前原住民族人口教育程度較全體人口為低,其15歲以上人口中,61.8%僅國中及以下
教育程度,高中(職)30%,大專以上僅占8.2%;與臺閩地區15歲以上全體人口教育
結構相比,國中及以下程度41.7%、高中(職)33.9%及大專以上24.4%。原住民族13至15歲應受國中義務教育人口中有1.9%未在學(含國小畢業未再升學、就讀國中但輟
學、及未曾就學者),高於全體之0.5%,也可見原住民人口中許多人在國中後就直接投
入工作或婚姻中(行政院主計處,2003)。
但教育程度也不盡然是原住民職業成就低落的唯一原因,像是原住民學生自信心不足、成就動機不夠(Dwyer, 2003)、地區就業環境的差異、社會歧視的嚴重(Hull,2000)、
原住民適應主流文化的能力、對職場雇主期望的了解程度(Maclntyre, 1992)、社會願意提供給原住民的工作機會有限(Daly,1993)、早期學校生涯教育政策等(Lowe and Tassone,2001),都會有重要的影響。
不可避免的許多原住民學生因為家計的需要及社會期望的差異,在國中畢業後就投入職場,原住民學生要比一般漢民族更早必須面對投入職場的壓力(張建成, 1994)。許多原住民也會選擇到平地找工作,特別是年輕的族群,所以這群原住民學生必須同時面對投入職場的轉變以及適應平地的雙重壓力。但到平地找工作對原住民而言常充滿了挫折感,在1998年國內調查也顯示27%的原住民並不認為到都市是唯一可以發展生涯的機會,但許多人都有到平地工作的經驗(Heber,2005)。即使原住民並不在平地長久居住,對許多原住民而言,可能生命中某些時段會到平地找工作。也由此可見職業教育(career education)納入原住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國中教育中。
長久以來,原鄉的教材內容與課程規畫都與平地無異,忽視了原住民學生生活經驗
與生命歷程與漢民族社會並不相同的事實,原住民學生被迫融入一個異化的教育體系;體系無法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識與資源。平地的國中輔導重點也許不需加入職業輔導教育的內容,但「國中階段」可能是許多原住民學生最後所待的教育機構,也是他們與「工作社會」連接的重要樞紐,所以原鄉的國中教育內容必須更具備文化敏感性(culture-sensitivity),而非與一般國中教育內容一致。平地漢民族學生有更多機會可以
由生活中與家庭教育中自然接觸到各種職業產生對於職業的認識與自我期待,但原住民學生卻沒有平等的資源。學校職業輔導的重點,可包括如何協助原住民發展職業的概念、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職業、了解教育與訓練對於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符合平地雇主工作的期望,甚至還包括現代理財觀念等,而這些觀念的提供都將有助於他們長遠生涯的規畫與適應。本文由一項針對現階段桃竹苗地區原住民就業困境的實証研究,瞭解國內原住民就業的模式:並與原鄉文化工作者與相關政府部門深入訪談,分析原住民工作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依照原住民就業的特性,最後深入討論如何建構原住民職業輔導教育,才能符合目前台灣原住民經濟現況、就業機會及未來生涯發展。

研究成果 20080403000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