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從阿 女烏 的(故事地圖)出發--論原住民兒童文學於原住民兒童的教育功能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文學、族群教育  
作者 林曉萍(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暑期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學校系所 2007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 學生組佳作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台灣原住民歷史記憶的喪失,一方面是殖民者的文化機制取代了原住民最初的文化樣貌,其次便是因台灣政權的更迭、外來宗教信仰的同化、經濟型態的轉型、母語的剝除衝破了台灣本島各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重防線。遠離了祖靈和土地,日漸失去了和部落的聯繫;隨之而來的惡性循環──下一代對自我的認同和族群的文化認知,呈現混沌及迷失,而傳統的原住民文化就在短短數十年中瀕臨斷裂的危機。
八0年代之後,相對於「去中國化」的台灣文學意識萌起,使得原住民族潛伏已久的能量藉由書寫的途徑企圖發聲及再建構;因而「原住民文學」的覺醒萌芽無異是一道驚蟄的閃電,得以吶喊出壓抑的屈辱,也試圖達到多元族群文化的兼容並蓄。
以目前國際各原住民族提倡回歸母體文化的潮流看來,原住民兒童無異是延續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命脈及執火把者,而「原住民兒童教育」便是銜接的扣環;藉著「原住民兒童文學」為工具,傳達原住民神話的天人關聯,記錄傳統文化的生活形態,甚而是利用非原住民/殖民者的書寫體裁,開展原住民兒童文學的新視角及廣度,使原住民族的新血輪得以在人格形成的關鍵幼兒期,找到追溯母文化的憑藉,並確立身分認同的建構,以優越的姿態傳承自己的母文化。
本論文將透過知名女原住民作家利格拉樂‧阿烏那一雙凝視世界的溫柔眼睛去檢視台灣目前在原住民兒童教育上的盲點,並藉由阿烏著作的兒童繪本《故事地圖》為起點,循著作者敏銳而溫情的女性/母性特質,忠實呈現在主流文化中原住民兒童教育的脆弱與困境,試圖尋找目前台灣原住民兒童教育與原住民兒童文學的交集及建構層級,使得珍貴的原住民文化傳承,擁有可續性的動力及願景。

關鍵字:原住民兒童文學、原住民兒童教育、利格拉樂‧阿烏(Liglav A-wu)

研究成果 2008040300000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