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1.01 ~ 2001.12.31
原住民婦女福利需求暨政策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法律政治、學術研究  
主持人 黃長玲
執行單位 婦女新知基金會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原住民女性在生活處境的資訊一直是片面的、侷限的方式呈現 。這不僅反映了台灣原住民
整體的社會邊緣化之外,也突顯了原住民女性因為本身的性別和族群而處在台灣社會雙重弱勢的地位。首先,台灣婦女的社會困境,雖說經由不同的視角出發,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但是綜觀這方面的文章論述,台灣婦女最終的難題似乎皆可歸咎於深植台灣社會文化「犧牲自我、奉獻家庭」、從夫、從子、順從公婆」為美得並強烈散發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導致社會持續地貶低和忽視婦女所提供之生育和照顧服務,以及他們在「社會福利」、「市場價值」、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等領域應有的比重。也因而從各各層面剝削了女性勞力,侵犯其人權和公民權益。然而,原住民婦女的問題除了大環境普遍的重男輕女價值的宰制之外,他們還因為本身族群的背景而承受更多的壓力。原住民女性的處境第一次引起台灣社會普遍性的關注是1980年代的救援雛妓運動,當時不僅有原住民婦女個人與團體走上街頭聲援,很多婦女團體、宗教團體也紛紛投入聲援活動,引起媒體與社會大眾對當時原住民少女處境的關心。同情的聲浪高漲之餘,原住民婦女大多從娼的印象也同時深印在社會大眾的觀念中。關心不幸少女的研究中指出原住民少女因為處於經濟的弱勢而被迫從娼。嚴翔鸞明確的指出這是台灣社會族群階級化結構的呈現,台灣原住民,尤其是女性,多數居於社會的底層,他們面臨的困境遠超過社會的想像。啦亞‧娜沐豪透過對原住民婦女勞動史的觀察,發現原住民婦女的經濟勞動發展是依附在政策宰制的族群位置及丈夫工作地點兩個重要的因素,其發展幾乎沒有自主性可言。黃美英對於原住民婦女都市經驗的研究也指出原住民婦女同時受到資本家的剝削,男性支配,及優勢族群的歧視等遭遇,在次證明原住民婦女位在社會底層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