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在花蓮不同族群中cytochrome P450 2C19 (CYP2C19) 主要基因型分佈(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cytochrome P450 2C19 (CYP2C19) genotypes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Hualien)
族群: 阿美族 、泰雅族 、太魯閣族   
主題: 學術研究  
作者 陳明杰(Ming-Cheh Chen)
學校系所 慈濟大學醫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細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CYP])為許多藥物、環境汙染物或致癌物在肝臟代謝必經之路的最主要酵素。許多研究發現,細胞色素中有某些酵素的基因多型性多形性會引起藥物代謝速率改變,並有著人種上的差異,對藥物使用上有重要的影響。細胞色素P450 2C19 (cytochrome P450 2C19 [CYP2C19]) 為一種氫氧基化酶,它的基因多型性多形性,會產生一抗癲癇藥物左旋mephenitoin許多受質代謝速率上的變化,故依其活性可區分出快代謝者及慢代謝者表現型。亞洲人種的慢代謝者比率相當高,且多源於帶有CYP2C19*2或CYP2C19*3基因型。
藥物的代謝速率減緩代表著藥物滯留時間加長,很容易產生副作用,對於疾病的療效也會影響,造成個體間之差異,甚至使得致癌物質滯留體內,因此與一些部位癌症的發生之產生也有關聯。國內很少類似的之研究也無族群之分析比較,而花蓮為原住民族群人數聚集最多的地方,在此進行基因流行病學的研究,其結果必有指標性的意義與參考價值。
本研究利用花蓮地區高中職新生健康檢查時,收集學生的血液檢體、問卷與同意書後建立資料庫,再利用族群資料自其中抽樣進行CYP2C19鑑定。因CYP2C19*2及CYP2C19*3對偶基因型之主要變異點皆為單一鹼基突變,可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將帶有變異點之片段放大後,再利用核酸自動定序儀來進行變異點的鑑定。本研究中共有780個受試者完成CYP2C19的常見慢代謝者變異對偶基因型之鑑定。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花蓮地區之CYP2C19慢代謝者基因型與對偶基因頻率(allelic frequency),的確有顯著的族群分佈上之差異性,且其預測表現型在所有族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族群之對偶基因頻率分析比較發現,原住民之CYP2C19慢代謝基因型之頻率偏高,我們推測此現象可能與南島語族的遷移有關。在泰雅/太魯閣族及山地鄉中CYP2C19*3的頻率相當低,但北部阿美卻有很高的頻率,使我們假設泰雅族與太魯閣族應為近親,且久居於山區而鮮少受到此可能源於北部阿美族之平地外來基因型的影響。
這些結論代表著花蓮地區執業的醫師,在投與經CYP2C19代謝的相關藥劑時,必須考量不同族群之藥物代謝速度的不同來調整劑量。未來除可以在花蓮地區進行相關的族群臨床研究外,並可追蹤這些學生,探討其癌症的發生率是否與其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中心館藏連結:http://tulips.ntu.edu.tw/search*cht/X?SEARCH=%28t%3A%A6b%AA%E1%BD%AC%A4%A3%A6P%B1%DA%B8s%A4%A4cytochrome%29&b=vv&SO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