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噶瑪蘭語空間認知之研究(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s in Kavalan)
族群: 噶瑪蘭族   
主題: 族群語言、學術研究  
作者 江豪文(Haowen Jiang )
學校系所 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過去的二十年來,空間指涉、空間概念,以及最重要的,空間認知皆引發了一陣研究的風潮。由於空間概念難以藉由觀察人類行為來加以研究,空間語言便成為研究空間概念之內在世界的一個絕佳管道。因此,本論文旨在探索隱藏在噶瑪蘭語中的空間認知,而我們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我們徹底分析噶瑪蘭語當中所有表現空間概念的語言手段。研究發現,噶瑪蘭語中表現空間概念的構詞句法類別和空間語意類別(諸如路徑、區塊、方向等)皆有各自的互動模式。此外,一般而言噶瑪蘭語使用者憑藉著他們對一組主體(Figure)和背景(Ground)之間的常態互動便能推知該運動事件當中所涉及的處所角色(local role)以及處所區塊(localization),因此某種程度上簡化了語言形式上的複雜度。
另一方面,藉由分析噶瑪蘭語母語使用者的自發性言談,我們研究敘事體故事中的運動事件之結構,而這第二個研究目標又可細分為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所關心的是反映在路線指示當中的路線知識(route knowledge),並且特別留心參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的使用情形。我們的研究顯示,雖然噶瑪蘭語使用者也會使用觀點中心式(Viewpoint-centered)和物體中心式(Object-centered)參照框架,但是他們主要還是藉由地心式(Geocentric)參照框架來引導問路人,包含基本方位以及上下軸,而這項結果或可歸因於新社部落的地理佈局。在新社部落,東、西兩方位分別對應於海、陸以及下、上兩種座標軸,而南、北兩方位則分別對應於下、上兩軸。因此,這些不同的座標軸在當地彼此交互疊合後便突顯了地心式參照框架在路線指示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個面向的研究重心則是針對噶瑪蘭語的《青蛙故事》進行語意分析。我們的語料顯示,噶瑪蘭語和塔加洛語以及宿霧語一樣是一種相當典型的動詞框架化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同時,在黃宣範及洪媽益(2005)所研究的六種西南島語的動作事件之語意類型當中,噶瑪蘭語和塔加洛語以及宿霧語也是最為相似。此外,噶瑪蘭語動作事件中最值得注意的句構是由「wiya#V」所表達的連動句,它除了描述主體(Figure)不斷朝遠離認知者的方向移動之外,還能表達一種狀態逐漸萌生或一項活動持續進行。有趣的是,動作動詞「wiya (離開、消失)」和「yau (存在、出現)」之間存在著某種類似的語法化過程—兩者皆帶有空間指示、動作、時貌等功能—而此一現象最終則可歸因於空間和時間之間的概念性類比。
◎中心館藏連結:http://tulips.ntu.edu.tw/search*cht/X?SEARCH=%28t%3A%BE%BF%BA%BF%C4%F5%BBy%AA%C5%B6%A1%BB%7B%AA%BE%A4%A7%AC%E3%A8s%29&b=vv&SO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