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清末橫山地區的地緣社會
族群: 泰雅族 、賽夏族   
主題: 地方誌  
作者 邱慧娟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以清末橫山地區作為研究的區域,透過「新區域地理」與「地緣社會」的概念,企圖說明北臺灣不同民系的客家人,如何在初期拓墾的過程中相互結合與認同,發展出不同於傳統血緣和原鄉地緣的人群凝聚方式。
由於橫山地區地處邊區,地勢崎嶇,加以泰雅、賽夏族等高山原住民的出沒,至嘉慶初年仍罕有漢人蹤跡出現,僅有部分平埔族竹塹社企圖於此地開荒,但皆屢墾不成。隨著漢人步伐逐漸向沿山推進以及淡水開港後國際市場對於樟腦的需求,本區因位置與山利之故,雖然有水患頻仍與原住民出草等環境威脅,仍吸引為數不少的墾民入內墾荒,特別是善於經營坡地的客家人。
在人群開始進入橫山地區後,設隘防止高山族原住民的出草活動是維護墾民生命財產的第一道防線。但因清代治薹政策的消極保守,設隘工作僅能由民間自行籌辦,本區境內便陸續由資本家或墾佃集資設隘防止原住民出草,分別設置了三個不同的墾區莊,形成墾戶隘制的開墾型態。這些投資的資本家或墾佃,基於不同的目的於本區投資,但「合股經營」與「來源複雜」是其共同的特色,而本區的人群組成也因此深受拓墾組織的影響,形成不同民系人群混居的現象。
在人群組成雜異的情形下,本區客家人士居民必須拋開傳統血緣與原鄉地緣的羈絆,與當地鄰近的住民相互合作與結合,或透過租佃關係,或經由婚姻關係的建立,在面臨共同的環境威脅時尋求互助的管道。因此本區因而形成一個以在地地緣為主要凝結力量的地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