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9.06.01 ~ 2001.06.01
邵族儀式音樂體系之研究
族群: 邵族   
主題: 音樂、傳統信仰、歲時祭儀  
作者 魏心怡(Wei, Xin-Yi )
學校系所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儀式是一種形式化的行為,受信仰支配的影響下即使社會不斷地變遷,儀式行為也能夠完善的被保存而不易流失,對於涵化甚深的邵族族群而言,儀式音樂也是社群中保存較完整的音樂系統,因此本文以邵族現階段的儀式音樂為研究,探索儀式音樂的體系劃分,又儀式音樂如何在人口壓力與異文化衝擊的影響下得以保存,族群的儀式音樂體系又是如何地運作、如何地傳承。邵族的儀式類型可分成生命儀禮、歲時儀式與臨時祭儀三類,但以音樂實踐儀式時卻區分成mulalu與lus''''an兩大類,這兩大音樂系統所呈現的是多元的文化複象,反應而出一組組對應的文化機制。
由祭司體系、祭品圖像等可知邵族儀式的宇宙觀實則由「女」與「男」性別的對應關係所建構的,例如祭司體系劃分著女男的差異,並由此延伸出體系來源的文化機制,一者為祖靈認同型而另一者為血親世襲的強調;而儀式音樂實踐的象徵意義也是由性別二元推衍而生「增值」的穩定希冀,其意指是具多元與多義性的。另外,邵族儀式音樂經常強調一種結構的完整性,由中介與過渡的文化機制來為元素間的反差、對應安排,使邵族儀式音樂由二元性推展出多層次的文化面貌,成為一個織體綿密的音樂體系。例如音樂本具有時間流動的特性,但邵族shmayla歌謠卻呈現以普同的時間稱謂,「暗頭仔」與「半眠仔」來為音樂體系分類與命名,「時間」反倒成為的音樂的定位系統,又音樂演唱的安排、禁忌與解禁的原則以一個中介的minfazfaz儀式來為歌謠過渡,展現邵族人對時序思維的結構,必須透過儀式行為來為對應元素過渡與轉換。
邵族儀式展演的物理性空間,經常區隔著神聖與凡俗兩個範疇,由此推展而出的是人與靈所屬空間的差異,並強調儀式空間展演的神聖性,展演時的場域空間強調世俗性與神聖性的並置與轉換;其次,空間的內外展演差異反應出社會空間親疏、尊卑、高低的階序性,音樂藉由在物理性空間與社會性空間的施行,反倒強化了音樂體系中純潔、神聖、等差的屬性。從文中的論述,我們能體驗到邵族的儀式音樂體系,經常是將儀式音樂編織於人的行為中時間、空間、意義的三度面向,由此構成而出複雜的網絡並藉由二元性延伸,建構出中介、第三層、多層次的文化現象。
mulalu與lus''''an儀式音樂的構成差異,不僅反應於文化機制,其音樂的形式內容、情緒氛圍往往也呈現迥然不同的差異,例如朗誦性與旋律性、靜置與律動、神聖嚴肅與狂喜歡會、橫向性與縱向性的複音現象、泛音列與三拍子體現族群的相似性等等,這些文化與音樂上的機制面向,使邵族儀式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儀式音樂體系,一次又一次地在社群內交織、展演運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