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9.06.01 ~ 2001.06.01
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從排灣族人的視點(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route of the Moutan community-From the view point of Paiwan)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文化慣習  
作者 高加馨(Lianes Punanang )
學校系所 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在排灣族的paLiljaLiljau群中,sinvaudjan(牡丹社)、tjaljunay(女仍社)和tjakudDakuDaL(牡丹中社)因具有相同的歷史源流與文化風俗,形成一個文化體,稱為「牡丹社群」。
從歷史上來看,1945年前的牡丹社群,經歷1871年前的「部落主人時期」,1871到1895年的「牡丹社事件時期」和1895年至1945年間的「日據時期」,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族人的傳說中,最早牡丹社群祖先來自加芝來社和內文社,還有屬於斯卡羅族的龍鑾社,所以牡丹社群由排灣族與斯卡羅族所組成,創立時間約在十七世紀中葉。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中,牡丹社群與高士佛社原住民共同抵抗入侵家園的日本軍隊,在族人奮力抵抗下,雙方以和談結束這場戰事;清政府也在牡丹社事件後,開始重視台灣的開發經營,將統治勢力伸向原住民,牡丹社群開始受到外來政權的影響。日據時期,牡丹社群在殖民政府強大的政治力影響下,開始水田化的定耕農業,「集團移住」政策,使牡丹社群聚落移到牡丹溪河谷平原,改變部落的傳統制度與生活。
排灣族paLiljaLiljau 群和斯卡羅族的部落,共同組成瑯嶠十八社的聯盟關係,牡丹社群是其中的成員,從屬斯卡羅族頭目的管理。牡丹社群和鄰近排灣族部落保持良好的關係,有通婚與合作的情形,並共同抵抗外力的侵入;與漢民族的關係方面,牡丹社群和福佬族群的關係,是緊張的、暴力的,彼此之間充滿仇恨、不信任與衝突;和客家人的關係是和緩的、理性的,彼此之間是了解、互助共生的。
牡丹社群長期和漢人接觸,持續與漢人廣泛的交往,並和客家人有通婚的情形,促使牡丹社群在生活和宗教方面受到漢人的影響。在宗教變遷方面,信仰觀念是文化中的精神象徵,牡丹社群至今仍保有傳統信仰;在信仰外觀上學習漢人的宗教行為,這種採借其他族群外在宗教行為,改以自己文化可以接受的狀態,是牡丹社群自主決定的改變。牡丹社群的宗教行為,外觀看來融合很多不屬於排灣族的文化因子,是本地文化因應主流文化,並保持地方文化體自主性的一種文化創新過程,就是「合成文化」的情形。牡丹社群族人自主學習其他族群的文化,亦影響其他族群的文化,日據時期也受到統治勢力政策的影響。牡丹社群有獨特的歷史、地理背景與族群接觸,發展出特有的文化。
藉由本文,以在地人的觀點來探討1945年前牡丹社群的歷史源流、聚落發展、族群關係和文化變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