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2.01.01 ~ 2002.12.31
原住民地區工藝發展計畫--臺灣原住民工藝坊經營效益分析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產業經濟、部落發展  
主持人 薛玲
執行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原住民生產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本計劃針對台灣三十個山地鄉及十個平地鄉的108戶原住民工藝匠師及工藝坊,分別以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談方式取得目前的經營資料,再經由工藝產品及營運現況之SWOT分析,評估其經營績效、釐清其目前經營問題之癥結所在,並針對範圍涵蓋二十三種工藝項目之手工藝品,分析評估未來之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之工藝坊多屬個人獨力生產、獨資經營之個人工作坊,設置規模多在5~20坪間,並多為經營者自有,並具備水電、衛生、照明等基本設施,但電腦、網路、收銀機、刷卡機等設備仍十分欠缺。產品銷售之工藝坊定點展售為主,主要消費對象為30~50歲之間之原住民產品愛用者及觀光客,且多為自由業、學生、商人及軍公教人員,而購買金額則集中在100~5000元間。目前工藝坊多有開班授課且幾乎一年皆會開班一次,惟師資多係工藝坊之員工,多無證照及正式教師資格。
整體工藝坊之主要經營競爭力以「作品多具純樸原始與色彩強烈之族群特色」及「具收藏價值」為主,而「產品本身」更是經營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目前經營上所面臨之最大難題乃資金取得不易。而未來之發展期許則偏重於「開拓銷售據點、健全行銷通路」、「建立永續經營制度」、「藉觀摩及參展作技藝及資訊交流」、「加強工藝產品之傳承,使技藝人才之培育與研發創新並重」。
營運績效評估部分,工藝坊及工藝匠師具優良績效者佔36%,待加強者佔42%,較差者佔32%,其中又以服飾設計製作、編織、木雕、皮雕、陶藝、景觀設計、鑲嵌玻璃、布染、手工棉帽製作等之整體表現較佳。而原住民工藝產業之整體發展中則以產品研發、產品多樣性及產品品質等三項較具優勢,但行銷管理、財務管理及人力管理最需要強化。此外,經潛力分析評估,各類工藝產品中以琉璃珠、織布、手工染布、皮雕、木雕、陶藝等之法展潛力最高;服飾、竹編、藤編、石雕、皮雕等次之;其餘如獸骨雕、油畫、水彩畫、香蕉編織、押花、鑲嵌玻璃、番刀製作等未來發展性甚低。
目前影響工藝坊及工藝匠師營運績效之因素主要來自三個層面:(1)產品及產銷部份(2)原住民經營部份(3)政府輔導部分
因此建議在未來的產業輔導策略上應包括:
1嚴格釐清工藝匠師及工藝坊之發展定位,使輔導策略的擬定更為精確,也更符合需要
2盡速設計一套補助之評估標準,並建立申請者的資格審核機制。
3強化技藝研習訓練之執行力與有效性,尤其需建立授課師資的資格認證系統,並將訓練課程分成初、中、高等三階段,分別規劃訓練重點及學習評量。
4加強技藝訓練後之產業輔導及創業輔導。
5加強原住民產業經營之理念
6謹慎評估工藝產品未來之發展潛力及經濟效益
7按輔導需求之先後急迫性,規劃短、中、長期三階段的輔導策略,並逐步落實,訂時追蹤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