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5.01 ~ 2003.10.31
原住民居住環境潛在災害調查及聚落災害觀測系統設置計畫成效評估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災害防救  
主持人 蔡光榮、王弘祐、林金炳、龔旭陽、陳朝圳
執行單位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依據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目前原住民總人口數已達400,416人,分佈於台灣全省12縣30個山地鄉215個村落及25 個現有原住民居住之平地鄉鎮市行政區,區域範圍遼闊,各個聚落大多位居交通不便之偏遠地區,生活居住環境地形地勢陡急,加以區域內之環境地質構造較為特殊,部份地區地層岩性破碎,每遇颱風豪雨季節,易導致山區土砂災害,形成崩塌、土石流、地層滑移及落石崩積等坡地災害,危及原住民居住環境安全至鉅,復因原住民大多於山區從事農耕種植與放牧事業,年平均所得偏低,對其居住環境品質之提升能力有限,且山地鄉鎮行政區之防災專業技術人力與能力較為欠缺,難以適時支援原住民防患其生活環境潛在災害之發生,因而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因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有鑑於保障原住民生命財產安全及提升原住民生活環境品質,並強化原住民之防災、避災及救災、減災能力,故自民國87年起以分年分期分鄉鎮市別方式,由桃園縣復興鄉試辦數個村落,並擬以五年期限(89年度~93年度)完成原住民居住環境潛在災害調查及災害觀測系統設置計畫,至本(92)年度止,已邁入本專案計畫之最後一年,目前已完成150個潛在災害危險村落調查、7處災害觀測系統之建置及防災資料庫系統之規劃建構,因此對於本專案計畫歷年所完成之調查研究成果,進行其執行成效評估,據以作為後續推動原住民居住環境潛在危險災害部落防救災體系建置之依據,遂成立本評估計畫,進行實質推動成效評估確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另針對原住民居住地環境之災害防治於“災害防治法”中已將災害歷程分為災害預防、災害應變措施及災害善後復原重建等三大項,其中說明災害防救的時間順序,也指出整個防災體系中,各環結互為因果及互相呼應的密切關係。因此在處理原住民居住地之潛在環境災害時,若能於各部會的通力合作下,更能依原住民特有的風俗習慣、專長、人文背景及文化特色等特性,將救災的資源分配、救災的流程、以及災後的復健等,做妥善運作,又對於已推動4年之調查研究計畫實施成效進行評估,當有助益於後續原住民防救災計畫之推動。
中文關鍵字:危險部落;土石流監測站;預警系統;防災GIS資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