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1.01 ~ 2020.12.31
立足台灣南向發展新契機 - 族群研究之國際共創及設計培力實踐-以里山生態為核心探討原住民部落的文化服務系統 - 以鄒族分社來吉部落和母社特富野社為例
族群: 鄒族   
主題: 文化創意、部落發展  
主持人 蘇秀婷
執行單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
地點 嘉義縣 阿里山鄉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里山生態;原住民部落;文化服務系統;鄒族
英文關鍵字:Satoyama ecology; Indigenous tribes; Service system; Tsou

台灣諸多的原住民部落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壓力之下,將文化復振轉化與創新,承載著原有的傳統文化價值與概念,將鄒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記憶、營造里山棲地、里山生活技法、自然生活知識、族語等,呈現在文化服務中包含美學、精神、人地倫理、宗教、教育、育樂等,本研究以里山生態的觀點進行踏查,獲得完整且健全的供給互惠關係。同時,2010年由日本和聯合國共同提出「里山倡議」,主要是追求人類生計與自然環境的共生,並維繫全球生物多樣性,達到社區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本研究在鄒族原住民部落中發現,人們大多會自己動手種農作、建造屋舍、編織工藝品等,但卻非基於耆老口中的在地技法,尤其建築更是參考歐洲、日本風格設計,而呈現出異地的景觀風貌。因此,如何使「里山生態」的價值能在地方居民和組織的實踐下展現,並在保存環境的同時,且支撐起地方的經濟發展,是現代重要的課題,而文化服務若能與里山生態結合,或將可以提供解答。亦即在部落的原住民地區,活用地方資源的同時,讓里山生態的保育概念融入其中,進而產生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並藉此吸引青年回鄉創業、促成文創聚落的產生,減緩解決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等地方社會問題等,都成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本研究挑選國內外具代表性與潛力性的例子,以及鄒族來吉部落和特富野社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法,採半結構式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式,分析里山生態概念導入原住民部落時,依SDGs所衍生出來的「永續城市與社區」、「責任消費與生產」與「就業與經濟成長」等課題,提出原住民部落可基於里山生活的文化服務系統。本研究3年期的主要研究場域、範圍如下:第一年以釐清里山生態於鄒族來吉部落和特富野社實踐的挑戰和機會,並提出適用於部落推廣的里山生態實踐方式;第二年挑選從溪流河川、田野聚落、陸生昆蟲等,進行深入的資源調查與發展其中一系列較完整的文化服務,並前往菲律賓的木詠(muyong)、烏瑪(uma)和大巴窯(payoh)等里山國際性代表例子,探討台灣與菲律賓兩地如何活用地方資源而產生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第三年驗證一系列完整的文化服務,其里山生態知識推廣、文化服務推展的內容,建構基於里山生活的文化服務系統。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3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