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7/07/28
族群各有命名文化 回復族名政策遇挑戰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歷史、族群語言  
記者:Umas Suqluman/Calaw(丁志軒)
地點: 台北市 全部    

台灣原住民族命名文化豐富多元,不同命名方式,呈現出不同的歷史淵源與脈絡。政府推動回復傳統族名運動成效不彰,族人認為,除了行政流程面臨現實考量,更重要的是,目前回復族名政策並未配合各族群的特殊命名文化,做出更細緻的調整與設計。排灣族為例,傳統命名制度為名字加上家屋名,也就是說一個家屋的所有成員,是共享一個家屋名,但只要個人成長後,另立家戶,就必須取新的家屋名,但排灣族社會目前面臨到的問題是,排灣族現代社會不少族人,在另立家戶後,並未另取新的家屋名,甚至直接把家屋名當成永久姓氏來使用。

族人指出,回復傳統族名,除了回復名字之外,更要去追認自己所屬的家屋名稱,才能真正符合傳統家屋名命名制度。

另外以布農族為例,從五大社群,可分出大氏族、中氏族,再到小氏族,層層結構規範相當嚴謹,從Samu也就是禁忌都清楚規範氏族之間的盟友關係,以及能否通婚。

布農族在氏族繼承上屬於父系制度,也就是每個人的氏族名稱必須承襲父系家族,但由於近年原漢通婚頻繁,不少從母親漢姓取得原住民身分者,若回復傳統族名,登記氏族若承襲母親氏族,是否會打破嚴謹的布農氏族制度?族人認為,應該透過族內會議,認真討論如何包容,或研擬大家可接受的氏族登記方式。


回復傳統族名政策已經通過20多年來,但恢復族名的族人還是少數,族人認為政府若要推動回復族名,就應該要積極面對並設計符能夠包容各族文化特色的族名登記制度。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274,51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