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4/06/09
團員來自各領域 都有顆愛好原民文化的心 劇場開扇窗 部落變藝術搖籃
族群: 阿美族 、魯凱族 、撒奇萊雅族   
主題: 音樂、舞蹈、戲劇  
記者:江家華
地點: 花蓮縣 全部    

冉而山劇場正式成軍於2012年,團員來自各個領域的業餘表演者,包括工人、學生、藝術家、民宿老闆等,也來自不同族群,像是魯凱族、撒奇萊雅族、客家人、閩南人等。

閩南人姚如芳在來到冉而山之前,擔任過出版社編輯設計、也曾在台南經營民宿藝廊,她說,「來到這裡的演出者,多半沒有經過正統劇場訓練,卻有著愛好原民文化的心。」

她也從部落巫師祭儀得到啟發,以酒瓶和身體作為祭祀天神的媒介,創作出〈靈與載具之間〉,「希望透過演出探討部落的人如何傳承現在與未來。」

46歲的魯凱族代表阿螞樂.卡督,原為教授魯凱族母語老師,偶然機會來到冉而山劇場,學習阿美族文化,他比較魯凱族與阿美族的不同,「相較於阿美族是母系社會,魯凱族是父系社會,傳統上希望男性當個強壯的獵人,爭取自身榮譽。」

他將於演出中吟唱〈魯凱族古調〉,並改編寫如「任何男人都沒有比得上,就像老鷹一樣展翅」的歌詞,深刻展現「如何成為部落的人。」

36歲的撒韶.武荖,來自撒奇萊雅族,日治時期曾被歸類為阿美族分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2007年才被官方正式承認。

她與阿道.巴辣夫同為原舞者團員,在其邀請下加入冉而山劇場,她比較兩者訓練方式不同,「我過去待的舞團練習都在黑膠地板上,冉而山則要學會適應戶外氣候,經過風吹雨淋,表演方式卻也更為自由。」

40歲的阿木兒.拉達,雖是花蓮太巴塱阿美族人,卻在台北出生,經營音樂工作室的他,在冉而山演出中擔任樂手,一直認為阿美族傳統深植在他的DNA中,每回往返台北到花蓮加入冉而山的團訓,讓他覺得「其實是在找機會回家。」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075,16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