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3/07/04
原住民族聯合國參與:先自覺才能自決(2)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法律政治、歲時祭儀、族群教育  
記者:高怡安
地點: 其他  

春鳳老師強調文化背後,語言以及哲學觀的重要性以及「活生生的文化」:「今年自行辦理的平行會議是最大的收穫,用傳統的儀式將族群的靈魂找回來了,這代表的意義不是只有阿美族或台灣原住民族,而我看到的世界文化的遺產再次地被展現,更重要的是儀式連結的語言與哲學觀,雖然實踐的人不是很多,卻是活生生的文化。」

主流的團體對於非主流團體的文化,比較幸運的話純粹陌生,比較不幸的話可能帶有偏見與歧視,其實就像一般美國人英國人可以被免除要學外語的壓力、中產階級可 以被免除為下一餐溫飽的憂慮、或是男性可以自動被免除照顧躺在病榻的長輩以及擔負小孩子的教養責任一樣。

文化不是「瘋」年祭

原住民族的文化,在主流團體來看,絕對不是活跳跳的;也難怪他們一想要推廣文化,不出砸錢蓋紀念館博物館、建紀念碑紀念公園、花百萬辦個連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都拼不對的活動、慷慨的補助我們的孩子去唱歌跳舞的學校等等。

但是對原住民族而言,文化哪裡是紀念館?哪裡只是唱歌跳舞?文化涵蓋了語言、溝通習慣、生活方式、觀念、食物、哲學觀、醫學觀、在地知識、世界觀……太多太多。

怡安在聯合國經歷了一趟認同的旅程,她思索著自己立足的地,去思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殖民與被殖民這中間得難分難解,她這麼說:「我重新認識了,只要有心回頭,有勇氣和決心去揭開那厚厚微潮的表層,那一片一片祖先的容顏,或許斑駁、又有點蒼白,但卻是一直存在的。4百年來的強迫遺忘,並不會讓年輕的泰雅族人自動地變的沒有價值、並不會讓年輕的泰雅族人心平氣和地接受,原住民族之所以健康上、經濟上、教育上、方方面面上的弱勢,乃是無可奈何,只神秘的因為『文化上的特別性』。」

真正的一家人

Kei Ku委婉的與當代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來對話,娓娓道來她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大多數民族都會將自身的文化融入到週遭的產業上;其實原住民擁有的資源極其豐富,與其說對部落的發展有何期許,倒不如先去了解自身文化,再來喜愛文化,最後將文化表現在各個產業中,這未嘗沒有競爭力,影響力;只要熱愛自己的文化,凝聚族人間的團結,對於時代的轉移,改變未來都將會更發光、發熱、歷久不衰。」

心理上,聯合國結識的夥伴其實都經過同樣的轉化以及認同歸屬的過程,所以跟他們相處,所帶給台灣原住民族的精神力量也非常重要。春鳳老師說:「國際關係是受正確的思想所引導,在聯合國裡遇到成熟的領導人,結交充滿正義的團體,彼此間相互協助,這樣可以將正義發揮出來。」

這樣的歸屬感和無怨無悔的經營,就是公民社會那種「為了共同目標,忘記自己,為集體打拚」的具體落實。Yedda以組織情感為題,深刻的寫到了共同參與奮鬥的正面力量:
4年後再回到紐約論壇,這次卻踏實地感受身邊在論壇打拚的原住民們不正是如此嗎?我記得他們的熟臉孔不稀奇,他們記得一張4年前見過的人才稀奇,不為什麼,為的只是你算自己人,分享共同的理想和努力。那是一種動人的情感,使人勇敢向前。

參與:集體層次

聯合國參與,對這次有幸參與的原住民族,在個人層次上很有感動,在集體層次上也很有斬獲。也就是說,透過參與會議,也重新確認了多元民族的理論(註1):在少數民族面對一個真正尊重多元文化的進步國家時,參與國家的方式,其實不只透過個人,而是可以用「集體」的方式來參與這個國家,這個叫做加拿大魁北克哲學家泰勒管它叫「深刻的多元」(Deep Diversity)。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台灣在制度上是多元文化國家(註2),但是在實際層面,台灣就是有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不同語言,真的是超乎想像的多元(註3)。所以目前政府面對的問題就是,究竟應該要去重視這樣的多元差異性,還是要無感這樣子的差異、還是要繼續定那種「一套衣服大家穿」的規定;相對的,民眾要面對的問題就是:
「我們究竟是不是要繼續放任有權力的人去做霸凌差異?」
「我們究竟是不是要繼續插腰冷眼看某些人,就因為他們的『不一樣』──不管是文化上的、肢體上的、性別認同上的、年齡上的等等不同──做為人的尊嚴權利被踐踏,用力的把頭別過去、假裝它沒有發生?」

假裝看不見依舊存在的問題

或許政治人物對於預備一年多以後的七合一選舉比較感興趣,而對「人做為人應該要有的尊重」而比較不感興趣,但那不代表「人做為人應該要有的尊重」就不重要、那不代表你得同意那些政治人物的看法、那更不代表大部分的人無視這問題,你就也得一起假裝沒看到它。

夢想跟勇氣,說起來可能用得太浮濫,但是,有勇氣去做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的夢,你會有更多的故事,在數十年後跟你孫兒說;有勇氣去做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的夢,難道不是民主的紮實體現?話說,大陸人民不是最近開始驚覺那些有權力的人做的「中國夢」跟民眾的夢不太一樣嗎(註4)?
講理論一點,現代民主國家的欣榮與穩定,不能只單靠正義的「基礎架構」(basic structure,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查閱羅爾斯正義論),而是同時依賴人民的認同、與彼此的合作、尊重差異和由此而生的思維(同註1)。

歐洲的統合經驗,對台灣原住民族做為集體,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省思;曾幾何時,幾個歐洲哲學家咬定說歐洲的統合可不能靠著你我有一樣的文化、語言、傳統,那是過時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歐洲統一的穩固,乃要靠咱們歐洲人共同相信和認同的正義原則以及民主價值所建構出來的另一套規則(註5)。泰勒這時跳出來說,這樣的統合觀念太淺薄了,重點應回歸到人民自己認為怎麼樣的認同對他們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而不是巨大的國家一擺手把百姓掃到旁邊去,來替他們去決定任何事情。

參與:國家層次

由國家的層次來看,聯合國參與也是意義深遠。把格局放大來看,原住民族的國際參與對於國家的興亡存滅,在公民參與的脈絡下,也扮演相當的角色。古往今來的災難十之八九,說實在話,不是單純人禍,就是把本來『可以處理的天災』搞得不可收拾的人禍。

用這個框架分析在台灣的原住民族這十年二十年遇上的災難,有可以對照的許多地方,比如說前幾年沸沸揚揚討論的「越域引水工程不當政策和便宜施工」事件(註6)。導致災難的許多重要因子,其中有些成分源起於國家簡化邏輯刻意忽視以及不尊重極其重要的地方在地智慧與習俗(註7)。
(下週續,作者為泰雅族)

註1:Kymlicka W & Norman (1994). Return of the Citizen: 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nics. 104(2): 352-381. 期刊文章連結:http://www.jstor.org/stable/2381582

註2:王俐容,〈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衝突與挑戰〉。下載連結http://tsa.sinica.edu.tw/Imform/file1/2004meeting/paper/A5-1.pdf;張茂桂,2002,〈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文化研究月報。請見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6.htm
註3:洪泉湖等,2008,台灣的多元文化

註4:BBC,〈中國網民熱議習近平的中國夢〉,2013. 3.17: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3/130317_xijinping_chinese_dream.shtml
BBC,〈英媒:「中國夢」被現實的噩夢困擾〉,2013.5.13: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3/05/130513_press_china_nightermare.shtml

註5:Habermas, Jurgen. 1992.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Praxis International 12: 1-19

註6:參考資料眾多,筆者建議從以下資料開始認識:苦勞網〈越域引水無關小林滅村?學者:工程選址像賭博〉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323;〈高屏水患,環團: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幫兇〉http://gaea-choas.blogspot.fi/2009/08/blog-post_12.html;黃煥彰副教授為「看守台灣」寫的〈越域引水工程爭議〉http://www.taiwanwatch.org.tw/magazine/pdf/v11n4-3.pdf;苦勞網〈莫拉克滅村,公部門照推越域引水〉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8429;〈再炸一次就知道了──越域引水工程與致災調查〉http://www.dfun.tw/?p=22022

註7:James C. S.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聯合國原住民族議題常設論壇之平行會議會場,高怡安(左一)和林碧憶(右一)與原運界大老Oren R. Lyons 合影。Oren R. Lyons是紐約州的原住民,說話簡潔有力,引人深思。去年他在準備會議上鼓勵年輕人要抓牢自己的文化,詳見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9675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134,69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