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1/09/09
70年身不由己 蘭嶼不為人知歷史傷痛
族群: 達悟族   
主題: 歷史  
記者:Ciwas Yamai(蔣淮薇)/uliu(郭亞文)
地點: 台東縣 蘭嶼鄉    

海風吹拂"人之島",映入眼簾的,是天海一線的浩瀚海域,跟蘭嶼獨有的達悟族海洋文化。但其實打從遊客登島開始,舉目所及的現代大規模交通建設,甚至路邊雜草叢生的殘破建築,都是戰後國家力量,入侵島嶼下的直接證據。

不同於日治時期,作為人類學研究專區的低度管轄,蘭嶼自從1952年起,因著中華民國軍事政權大舉進駐,讓這座島嶼歷經前所未有的劇烈改變,並在1958年,由退輔會設立"蘭嶼農場"。

然而相較台灣本島,一般農場主要提供給退役榮民安置所用,但當時因為蘭嶼被界定為"海防重鎮",農場成立隔年,隨即委由蘭嶼指揮部統籌管理,開啟以農場之名,卻行"管訓監禁"之實的離島監獄政策。

但當"人之島"不只屬於達悟族人,反成了收治近千名問題人物的邊陲國境,對當時島上只有2,500人的達悟族社會來說,造成嚴重衝擊。

達悟族人因此生活在恐懼當中,但國家勢力繼續加諸"台灣不要的垃圾"到蘭嶼島上,從政府公告的"真相調查報告書"中提到,蘭嶼約可提供200人力,意味著能有效推動工程建設,沒想到這些有如"不定時炸彈"的勞動人力,反而成為蘭嶼得以在核廢料貯存場評選中,被"雀屏中選"的加分項目。

當年蘭嶼在威權統治40年來,受到種種不義結果,至今刻劃在蘭嶼島上,形成跨世代鮮為人知的集體傷痛。而這些具體象徵的建築物,依然佇立在島上,被世人漠視。

如今台灣已經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並宣示奉行"人權兩公約"國內法化,但在蘭嶼島上,能否看見"轉型正義"被具體實踐?國家有義務誠懇面對,並從歷史中學習教訓,才有機會幫助蘭嶼,在現有相對完整的自治空間中,走出不一樣的路。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211,76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