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7.11.11 ~ 2017.12.15
「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歷史、文史資產、學術研究  
主辦單位:噶哈巫文教協會、台大原民中心
活動地點:台北市 大安區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一樓日然廳台北市 大安區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11/11 噶哈巫文教協會x台大原民中心 「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 @ 台大圖書館】

埔里的東北隅住著一群人,這群人在百餘年前翻山越嶺搬到這片新天地居住,抓魚打獵,農耕織布。有人叫他們「四庄番」、「平埔仔」、「姓潘的人」、「散毛仔番」,他們自稱「大湳仔人」、「牛睏山人」、「守城份人」、「蜈蚣崙人」,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巴宰族」,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群人有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噶哈巫」。

一直以來,文字都是述說一個族群文化的權威工具,對於沒有文字,僅使用口述傳達歷史的原住民族群,往往不敵他人下筆時的一念之間,而無法決定自己在文獻上是怎麼被記載。儘管噶哈巫族在經歷長久社會文化變遷後,於日本時代多數老人家仍可流利的說著族語,使用噶哈巫的傳統名字,也在屬於自己的節日中祭祀祖先,是極少數族語及文化保留完整度較高的平埔族群,但我們翻閱文獻,卻很難直接找到噶哈巫的相關紀錄,因為在歷史文獻中,噶哈巫往往被歸列為巴宰族的一個支族。噶哈巫耆老潘德興apu(對祖父母輩的稱呼)常說:「我們真真正正是噶哈巫,我們的名字都被巴宰給蓋過去了!」

在這場展覽中,族人擺脫學術的枷鎖,以「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做為展覽的主軸,以族人觀點及部落主體為此次展覽的論述定位,在介紹噶哈巫族的文化內涵之餘,也挑戰學界將噶哈巫視為巴宰亞族的既定印象。學者經常以一層層的「客觀」檢驗標準去看兩族群間相似的部分,卻忘了好好去挖掘這些大同中隱藏的小異,更忽略了在變動的歷史中,族群也與土地產生新的連結與自我認同。這場在台大的展覽,希望學術界能聽見部落觀點,拉近對話距離,不再只從文獻找答案,同時也讓外界認識和理解噶哈巫,並思考認同的多變及主觀性質。

展期:2017/11/11(六)至12/15(五),每天10:00-17:00

開幕時間:2017年11月11日(六)10:00
開幕地點:台大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特展活動:

(1) 11/11 (六) 13:00-15:30 開幕活動
「噶哈巫的族語還在嗎?—《pakaluluzuax》紀錄片放映暨座談」
講者/與談人:吳心蘋(導演,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畢業)、潘正浩(噶哈巫文教協會常務監事)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一樓日然廳

(2) 11/15 (三) 14:00-16:30
「噶哈巫的多元信仰:番祖、基督、番婆鬼」
講者:潘應玉(巴心•郡乃)(牛眠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潘寶鳳(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
地點: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3) 11/18 (六) 14:00-16:30
「從921災後重建到文化復振」
講者:黃美英(噶哈巫文教協會企劃組組長,暨南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4) 11/25 (六) 14:00-16:30
「噶哈巫織品復振之路」
講者:潘正浩(噶哈巫文教協會常務監事)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5) 11/11 (六) – 12/15 (五)
「yaku ka Kaxabu a saw─噶哈巫的復振之路」主題書展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5,699,79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