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7.10.21 ~ 2017.10.22
2017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  
主辦單位: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活動地點:台北市 全部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會議主題(Theme):「域外/境內.異己/我族.他方/自身:人類學的內外研究場域」

(Exterior/Interior.Strange People/We Group.Other/Self: 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ies under Controversy)

▶會議日期(Date):2017年10月21日(週六)、22日(週日)

▶會議地點(Venue):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Host Organizer):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合辦單位(Co-organizer):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協辦單位(Associate Organizers):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College of Indigenous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 理事長的話 』

「人類學是研究異文化的學科」。這似乎是一個普通常識,多數初入課堂學生,均能獲得此一印象。但是,異文化又是什麼?簡單的思維就是,出了國所見都是異,那裡的人是異族,他們的生活就是異文化。那麼,不出國研究,就沒有了人類學?實際的情況好像又非如此。所以,我們又當如何理解或釐清相關情事?看似普通簡單的問題,其實常常在困擾大家。這就是人類學方法論的令人疑惑之處。我們藉由年會活動,各方學人學生匯集討論,希望能更深刻探索作為一個試圖了解人的學科,在今日臺灣場域上,如何扮演更具成效的角色。

我們日常會使用「異想天開」、「異樣眼光」、「怪異眼神」,以及「靈異」、「詭異」、「奇異」、「異色」等等詞彙。換句話說,不需要等到人類學帶進異文化和異族的概念,本土生活內容早已經異來異去不知異到多少回了。自己的世界裡,事實上即已充滿了異。文化承載者如何看待那些異?當事人不易自我分析,所以,此事就交給擅長發現異之所在的人類學了。於是,人類學者研究自身所屬社會文化,多數也是在其中尋覓何處為異,有了異,寫出來的報告,才會像人類學學問。凡是本土人寫本土而被公認成功者,當多是跳脫一切的習以為常,從而使讀者彷如震撼到地驚呼「啊!我的周遭竟如此生動有味啊!」。只是,靜下心來之後,檢討的問題之一:我們的本土民族誌文本,可有多少具備此一生動效能?

傳統上的異文化或異族概念,比較接近異邦或異種族的認知方式,也就是將自己和絕對與己不同者,清楚刀切為二。這很容易區辨,操作上沒有困難,尤其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認識世界方式,早就是以非A即B,非白即黑的二分原則為要,影響所及諸如文明與不文明,先進與後進,都市與農鄉,甚至大社會與邊陲社群等等對位架構充塞於心,而人類學者多屬出身自前者範疇,被研究者或報導人所屬群體,泰半就是後者範圍內的居民。前往部落農村角落山地,一向是人類學工作者首選田野對象。當然,學者總是自我辯解,因部落村寨社會整體性高,而人類學欲探究全貌運作過程,所以就以其為研究範疇。無論如何,人類學還是需要先自我說服,即將被我調查記錄的人群是一種「異」,才能告訴大家自己在做人類學。都市人所陌生的邊角人群,相對上或界定上就是異,據此,人類學終於有了學理基礎。不過,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此一學理背景應該如何接受檢討?

就臺灣而言,如果無法出國去,那麼在國內可以找著的最異,就屬原住民了。為何?在「他們」與「我們」的對位架構下,其一 ​​,他們是南島語族,我們是漢藏語族。其二,他們是部落,我們是都市。其三,他們有母系雙系,我們只有父系。其四,他們維繫著傳統物質文化,我們已經急速西化。其五,他們不是古老祖靈或泛靈信仰,就是基督宗教改宗,我們則是民間信仰祖先崇拜。其六,他們樂舞祭儀各族完整一套,我們樂舞祭儀已成民俗另套,或者所剩無幾。這些清楚的劃分他我,一世紀以來,足足吸引了成百上千以上的專業研究者前往探異,繼而完成不少民族誌報告。只是,靜下心來,檢討問題之二:這些民族誌有否成為膾炙人口經典?

回到一個老問題:南島族系原住民真有那麼異?也是「他們」與「我們」的對位架構。他們與我們同講中文,讀同本教科書,上一樣的大學,職場交錯,婚配自由,交友自在,生活起居一起現代化,現今到了部落,根本不知抵達了,因為在地景觀就和平地或漢人城鎮一班。於是,這種傳統認知的互異,好像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了,反而經由全球化衝擊所造成的人心叛意或者在地人的文化逆襲,以及自由意志倫理觀念風潮下的異類求同,例如認同非異性戀者的人生觀等等,正是引人入勝的進步課題。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站在同一陣線,他們是同類了嗎?還是原本異性戀和同性戀就是二個不同類屬?又,我應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還是效忠泛人類價值,如非核或反對工業污染,倘使此二者有所衝突的話?衝突二方都是同一國家的國民,都是精英階層,都生活於都市,都是同學同事同鄰坊甚至同一家人,那麼,他們是一類人,還是彼此互異?

人類學找異可以無限發展,因此,在自己國家社會裡作研究,不怕沒有好題材。臺灣人類學的學科建置,係從內部的異開始,也就是自日治時期即打下基礎的原住民社會文化研究。時日累積後,即形成了特定的研究傳統。也就是說,本國題目自原住民到漢人社會,都能發掘出被認可的課題,繼而成就研究論述。但是,就原住民課題來說,西方學界的參與者並不多,迄今仍屬國產知識,因此,推動它的國際化,或說引來外界學術團體的關注,尚待妳(你)我大大努力。反而漢人傳統農鄉社會,1960至1980曾有大約20年的英美學者密集田野,本土學者藉此獲得較多對話學習機會,因此,到今天仍是臺灣具代表性的人類學國際知識紀錄。當年臺灣的「中國社會」研究,對歐美學者來說,當然是一種異文化的探索,而本土研究者的協力參與研究,一方面有校正對方誤看在地資料的功用,另一方面則觀摩到在自己家鄉如何觀察異跡象的技術。如此以往,本土學術傳統定了型,臺灣學者繼續研究臺灣題目,就少有人質疑它是否違背人類學研究對象理應為異文化的基本原則了。

新世紀的今天,年輕學者紛紛出爐,他們帶進一部分新的異觀。有的或真的堅決出國田野,或細心認出本土社會裡不同個人團體間價值觀念或世界觀的大差異,抑或重新解釋各種人群類屬如客家、原住民、以及東南亞外配等等的專題內涵,然後繼續給予學理分析。多采多姿的題目不斷冒頭,不論個人的田野行旅走了多遠或多近,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始終不會闕如。

我們設計今年年會主題大致即基於前述的觀察。人類學尋異論異寫異的方法論原理,在當下情境中,是否可能產生動搖?或者不再有異的要素,也是人類學可能的擇選課題?我們期望大家組團報名,或獨立參加,以開放的心情,彼此交換心得。留在臺灣繼續努力,翻越島嶼找到帥又酷的題目,或者域外域內跑來跑去,各式各樣尋異或不尋異的策略都應獲得支持。但,面對人類困境重重的今日,那種具豐盛知識意義又富含警世味道的論述,亦即又學理深厚又與現代一起呼吸之道,似應成為各方所好者的共同精神目標。

謝謝大家的參與,學會有賴妳(你)我一起灌溉耕耘!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5,676,49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