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5.01.17
【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翻轉失落的記憶:西拉雅族群的身世與反抗
族群: 平埔族群  
主題: 文學  
主辦單位:哲學星期五
活動地點:高雄市 新興區  三餘書店

我們如何看待重生?

西拉雅的正名運動如同許許多多的原住民運動面臨同樣的問題:當傳統已經亡佚,如何找尋過去,從斷簡殘篇中拼湊出自己?找尋過去的足跡,就是一種復活與重生;過去的記憶被剝奪了,但是,消失的不會永遠消失,找回認同就找回了根源。德國考古學家 Jan Assman 在其集體記憶研究中指出,這類集體記憶除了有賴共同的歷史外,敘事的建構也有助於完成集體認同的打造。

文學是最精華的敘事模式。台灣作為一個長期被殖民的社會,記憶往往被外來殖民者摧殘。日治時期,賴和借由其作品〈辱!〉重新反省現代化的問題,透過知識份子與小販的對話,找到屬於台灣人的認同。戰後台灣更在鄉土文學運動之後,由《笠》等詩社,開啟了國族認同運動,之後更在李喬的大河小說,去建構屬於台灣人、客家人的家國想像。

在透過書寫找尋認同的過程中,台灣原住民當然也不會缺席。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透過都市達悟族毅然決然返鄉的過程,成為原住民族透過文學找尋回鄉認同的代表作。瓦歷斯•諾幹則以《番刀出鞘》,氣力萬鈞地找回認同的戰鬥位置,把認同本身當作一種戰鬥,藉由過去的自我追尋來可以喚醒重生的意義。

在這過程中,如果從語言到書中人物都呈現了記憶追索呢?宋澤萊與林央敏不斷耕耘台語文學,至今有極大的收穫,台語文學逐漸開出不同的面貌的花朵,而本次的講者胡長松先生更是在〈貓語,烏布合貓e民族〉中,試圖去探索所謂的認同混亂的過程。全篇以台語寫成,卻又暗示,台灣在語言與認同上,正逐漸找回了隻字片語。

胡長松先生的新小說《復活的人》結合了長篇小說、台灣小說、認同小說三方面,從台灣正在積極奔走的西拉雅運動入手,透過主角的改名換姓,積極貼近那個被遺忘的過去。這趟過程,不再只是血淚的控訴,而是一個充滿犧牲的期盼。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到胡長松先生帶著他的新小說《復活的人》,帶著我們走過母語寫作,族群追尋,與新生意義的探索。

【時間】 2015 年 1 月 17 日(六) 19:00 ~ 21:00
【地點】 三餘書店三樓
【地址】 高雄市中正二路214號(高捷橘線文化中心站1號出口,前行50公尺;地圖 http://goo.gl/UruOrp)
【與談】 胡長松|作家
【主持】 黃紹寧|編輯
【主辦】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林宏軒、凃京威、邱偉欣、劉燕玉【海報/攝影】黃靖文、鄭惠敏【行政協力】黃昱傑、李明容【器材/場地】楊堯珺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5,713,52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