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布地域最廣的一族,居住地域幾乎占了台灣山地的三分之一。
傳說中從石頭中蹦出來的男女生了孩子,泰雅族的故是從這裡開始。那時候大家都在Pinsebukan住在一起,因為人丁興旺所以土地漸漸不夠,直到在Mejaboh當頭目的時候,有個叫Batu的人表示願意帶領族人出去尋找新天地。在路上他們見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就以此命地名,或是用到達該地當天發生的事做為代表;一直走到有天大家覺得走得夠遠了,就回到家向頭目報告;最後分批搬家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
泰雅族人遷徙時常是沿著遷徙,也會和同一河流域的部落結成聯盟。在距今300多年前,泰雅族居住在今天北港溪和濁水溪上流,台灣的中部地區。賽德克亞族從濁水溪,越過中央山脈,在今花蓮縣秀林鄉開拓了新天地;賽考列克亞族從北港溪上游的家鄉朝北移動逐漸移至大甲溪上游,然後分三支繼續移動:一支向東越中央山脈,到今和平北溪流域,一支朝東北移入蘭陽溪上游,一支越大雪山向新竹、桃園、台北等縣移動,使賽考列克成了住區分布最廣的一系。澤敖列系統則從北港溪向東西移動;向東遷徙者,在宜蘭縣與賽考列克亞族雜居、向西遷徙者,順北港溪移動,向南移居萬大溪上游,因鄰近為埔里平埔族與布農族,發展受到挫折,只好向北,逐漸向大甲溪中游移動,再朝北突破雪山,進入到大安溪賽夏族的領域,並繼續向苗栗、新竹兩縣的淺山地區擴展。
而現今司馬庫斯馬里闊丸群(Mrqwang)的遷徙,則是約莫400年前,Mrqwang的祖先才從馬力觀部落出走北上,算是晚出走的部族之一,從馬力觀出發→上稜線到現今華崗→松嶺→太保久→下切河谷→志良節→沿河谷往北→勝光→思源→啞口→南山,一路上都遇到先前遷出的泰雅族人,所以只能短暫停留,無法定居。續行經馬諾源後跨越蘭陽溪抵達四季後亦發現有人於此居住,於是放棄東行,轉西向高攀至雪山北麓後折北續行至鴛鴦湖附近(通往四季的古道),經西丘斯山、泰矢生山東麓(因此祖訓中傳有紅水及神木,致使後人前往尋獲現今神木區),終於抵達現今玉峰村本部得以落腳定居。後來再從玉峰村分出主要三支血祭團及獵團:
(1)其一往北走至桃園縣復興鄉長興村(現因為大嵙崁群包圍,已沒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馬里闊丸群的後代)。
(2)其二走向關西錦山、羅山一帶(馬武督,因為最靠近平地,日本人曾把這一群馬里闊丸群的族人歸為馬武督社,設總頭目一人,方便管理)。
(3)其三往東南走,抵達泰矢生山西南麓一帶遊耕定居 (現今司馬庫斯舊部落至神木步道大崩壁路段一帶,1號地),這一支就是現在司馬庫斯原鄉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Liwan Lesa(漢名:何明發)的祖先。(參考司馬庫斯原鄉發展協會)
日本研究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35年在《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一書中,依照始祖起源傳說地,將泰雅分為Seqoleq、Tseole和Sedeq三個系統,這些名稱皆是以各系統對「人」的稱呼而來。根據移川的調查,Seqoleq的始祖起源傳說地是Pinsebukan,Tseole系統是Papak waqa(大霸尖山),Sedeq則是Bunohon(白石山)。其中,Seqoleq和Tseole被合稱為泰雅亞族,賽德克系統被分成東賽德克和西賽德克兩群。
但是學者的分類和當地人對自身的理解不盡相同:賽德克系統的東賽德克群已於2004年被正名為太魯閣族,西賽德克群也在2008年正名為賽德克族。
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強迫居住在深山的族人遷移至交通較方便、殖民政府容易管理的地方,甚至將各部落分散居住,減低其勢力;尤其以對發動霧社事件的賽德克群影響最大。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6,780,41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