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相傳數百年前邵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阿里山一帶,一次打獵中,發現一隻罕見的大白鹿,由於已經許多天都沒有收穫,更堅定他們要成功捕獲大白鹿的念頭,於是一路追趕白鹿來到了日月潭,雖然大白鹿神奇地消失了,但是他們在這個美麗富庶的地方,捕獲了許多肥美的大魚,因此祖先們決定回到阿里山,舉族遷徙至此地安居,從此邵族就在日月潭定居下來,日月潭變成了他們的故鄉。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
邵族在民國90年8月10日被政府歸類為台灣原住民族,這是邵族人長久努力的結果。自日據時代以來,邵族族群的定位始終是模糊的,不是被歸類於平埔族的一支,就是被視為阿里山鄒族的支族,甚至是和他們有地緣和文化關係的布農族的支族。
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除了是因為邵族在很久以前就與漢族有密切的接觸而被同化,另一個原因就是出自於邵族的口傳歷史。據說,三、四百年前,邵族的祖先本來住在阿里山,因為追逐一隻白鹿見識到了日月潭的美好,而來這裡定居。因為阿里山是鄒族的大本營,再加上族名「邵 (Thao)」與「鄒 (Tsou)」發音相似,想當然爾就被歸類為同一族。
事實上,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遺傳學……等各方面來看,邵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服飾、族群體質特徵,都與鄒族有所不同。
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丹 (Shvatan)」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大興土木,在日月潭興建水力發電廠,而後又將其開發成大水庫,使日月潭水位上昇近20公尺,邵族祖先開創的家園全陷於水中。邵族人可說是犧牲了賴以維生的園地,轉換成電能,照亮了台灣全島。
後來,日本政府為了安頓邵族人,在1934年將他們移居至卜吉社(也就是今日的日月村),一直到今天,日月村都是邵族人主要的聚居地。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印象了。
 
 

參考資料: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197,29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