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衣飾文化
賽夏族的服飾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與泰雅族極為相似,可能是因地域相鄰的關係所造成。但賽夏族的服飾大多有卍字形的花紋(如下圖),這是泰雅族所沒有的。賽夏族人的織布技術相當卓越,其服飾以紅色為主,黑、白、紅為傳統色彩,交錯變化而成。傳統的日常服飾以麻布為主,棉布次之。祭祀、祝賀等場合沒有特定的服裝,只是祭祀和訪問親族時,穿著浮織的衣服,再佩帶各種裝飾而已;而出草、出獵時,一般慣例卻反而要儘可能穿著舊衣服。
 
 
*賽夏族男女無袖上衣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古代賽夏族男女服裝都有上衣、背心、胸衣、腰帶、披肩、腰裙、膝褲、頭巾等,會因祭典、性別以及年齡而有不同的穿著方式。大抵上,男女上身皆著對襟無袖長上衣〈即長背心〉,上衣有腰帶以及兩幅麻布縫成的披肩,男女皆穿著黑棉布腰裙,男子加上丁字帶,女子則加上深色棉布製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於祭典時穿著,頭上有黑頭巾。
祭典衣飾較有特色的是臀鈴和舞帽。矮靈祭時專用的臀鈴又稱背響tabaa`sang,是指製造音效之意,男女皆可配戴。多數的形狀呈三角形,中央主體部份以棉布包裹,外面裝飾小鏡子、珠子、亮片等。下緣縫綴珠鍊垂鈴,再垂吊竹管、子彈殼或不繡鋼管,並以布條或緞帶跨過雙肩繫於腰後,讓下擺垂吊飾物,配合舞步擺動,發出叮噹作響的舞奏。 

*矮靈祭背臀鈴跳舞的族人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舞帽又稱為姓氏旗、肩旗,以姓氏為單位,同姓氏的族人合力製作。矮靈祭中會有特有大型舞帽〈或稱祭帽〉,可分為北群和南群的肩旗形式二種。北群呈圓弧形漏斗狀又稱神傘或月光旗,南群的形式則呈扇形(潘姓的肩旗例外,呈與北群相同的漏斗狀)或長橢圓形,用時直接扛在肩上即可。當矮靈祭歌舞進行中,各姓氏家族年輕力壯的男子會揹扛著舞帽,在蛇行的舞隊中穿梭,具有導引的作用。

參考資料:
工藝文化
賽夏族人製作日常用具通常不假手他人,男孩在成年前就學會竹工、編織籠網、鍛冶、刳木及製造武器等技術,女孩在成年前亦學會織布的技能。因此,賽夏族的傳統家族,每一個男女皆是製造家用手工藝的成員,製作自己家內需要使用的日常用具。原有的手工藝,有苧麻紡織、刳削木工、竹工製造、製葫工業、製革工業、結網和織帶、籐竹編器及武器等,手工藝材料主要是麻、竹、木、籐、石等。前者以植物為材料,其中麻、竹、木、籐採集於山林,而石塊則製作農具,如石斧、石鍬等。
賽夏族人以水平式背帶機作為紡織的主要生產工具,其技術與成果相當程度受到泰雅族的影響,其圖案類似泰雅族條紋式的交織圖線,在紅白條紋中會加入各式顏色的經緯線。紡織主要的材質為苧麻,利用有色的草本植物或是野果將其染色。
竹子被賽夏族人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桂竹的質地堅韌以及小竹可用來編織細緻器物,如竹籃、篩子、床、竹籠乃至於建築物均可用竹材施作。竹製品完成初製後再用煙醺、塗抹灰煤或是塗抹薯榔汁以作為防蟲蛀用。
過去賽夏人許多日用器物是以編製技術製作。籐編是次於竹材的材料,籐器多取用其藤皮而少用藤心。因籐皮堅韌可曲,適於螺旋編法,常以針錐之類的工具輔助編條的穿卷。苗栗南庄的賽夏族具有獨特的編法,此編法編條相間的距離比一般者大,此種編法有學者稱之為相交螺旋編法。
 
住屋
賽夏族居住的地區盛產竹子,因此古代房舍大部份都採用竹器。苗栗地區的賽夏族人漢化甚深,日據時期有不少學習漢人用土角泥磚或土牆壁的情形。不過大部分仍為竹編的房舍。
賽夏人傳統住屋地基為廣式的長方形,房屋都建於平坦的山地。以圓木搭架,用粗竹或圓木為柱,以竹劈成兩半如砌瓦式豎立築垣,竹平鋪蓋頂,屋頂為單坡斜面式或兩坡式,以茅草、檜樹皮或竹為葺,建成長型竹屋。
住屋空間配置上,內部以公共活動為中心,就是客廳居於中央,作為會客與日常出入的場所,有小木凳。父母親與子女同睡,已婚子女則另隔房而睡;其他空隙的地方延牆放置獵具、食物、加工器具及容器等;漁具則掛於房屋外壁。
 
參考資料: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5,679,78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