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一)播種祭(pitaza):

    在四月舉行,由主祭一人在某一天的午夜十二點過後,獨自在預先選好的一塊地上插上一根兒茅(茅草的一種),按著閉上眼睛,將小米種籽灑向田地,擲祭於祖靈。祭畢,全體男丁帶著弓箭去戶外作模擬狩獵,表示祭典結束。主要是對祖先的havun(靈魂)祈求保佑今年的農作豐收、狩獵豐富、孩子成長平安。目前只有向天湖還保有此祭儀。

(二)祖靈祭(pas-vake):

    主要是祭祀去世的先祖列宗。舉行的時間不一定,由二位長老主持,將插有豬肉、黏糕的供品及酒攜至屋後空地行祭。祭品分為二份,向東的給善靈,向西的給凶死的靈。祖靈祭的另一個目的是家族成員的認定,透過儀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三)矮靈祭(pas-taai):

    為賽夏族最盛大的祭典,原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日據時代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又舉行一次「十年大祭」。矮靈祭有很特殊的象徵,是以矮黑人taai之靈為對象。據神話說,賽夏附近住有矮黑人,曾與賽夏往來。矮黑人身材短小臂力大,又擅巫術,賽夏族每年收割前都會請他們來檢驗稻穀。但常常發生矮黑人調戲婦女的情形。賽夏一方面感激他們對農事的指點,一方面又痛恨他們胡作非為,最後用計把矮黑人墜入深淵淹死。他們死後,稻穀不再豐收,於是賽夏除了豐年祭外,也增加了送迎矮黑人死靈的祭儀。

    矮靈祭由南察團迎接矮靈揭開序幕,隔天再出北察團(五峰鄉大隘村)迎靈。南、北祭團各三天三夜,主要祭典流程如下:

    1. 結芒草約定祭典舉行時間:南、北察團在祭典前一、二個月在南庄的河邊相會,決定矮靈祭的時間。
    2. 招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晚上七時左右,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
    3. 娛靈:第二天晚上,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4. 訓勉:第二天午夜十二時,由主祭站在大田上,向族人訓勉,並唱「雷女之歌walowalon」,全體須立正,是祭典中最肅穆的一刻。族人並請出神鞭揮打,咸信可以趨邪。(北祭團無神鞭)
    5. 逐靈、送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6. 塗泥、跳抓芒草、毀榛木架:在第四天清晨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
    7. 聚飲慰勞: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
    8. 河邊送靈: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的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矮靈祭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綜觀整個祭儀,有其深涵的意義。以歌曲而言,追述了矮人的教誨與祈求農作物的豐收。舞蹈方面則呈現了矮人與族人相處的情形(例如:矮人拉著懶惰的人去看豐收的田地,以快舞步的方式呈現)。唱到哀泣之處,舞步緩緩前進,如泣如訴。而在逐靈的歌舞裡,快速的旋轉與定點跳躍呈現了族人驅趕矮靈的心裡反映。整個矮靈祭就在族人錯綜複雜的心理狀況下延續下來,其中有悔恨、有追憶、有懼怕、有喜悅……

參考資料:

  ‧《賽夏史話:矮靈祭》,陳運棟、張瑞恭編著,桃源:華夏書坊,2000。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118,11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