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總論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衣飾文化

      台灣原住民最早的衣飾是樹皮衣與獸皮衣。目前已知使用過樹皮衣的族群有阿美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阿美族以楮樹的樹皮為原料,是目前唯一存在的樹皮衣飾。製作時先將樹皮剝取下來,放在一根光滑而粗大的木幹上,以木棒敲打,使表皮脫落,接著剝取內層較細的纖維,垂打成薄片,再以麻線縫合,製成衣服。動物毛皮是原住民另一主要的衣服材料來源。尤以布農、鄒、排灣、魯凱最為普遍。鄒族的鞣皮技術更是傑出。皮衣、皮帽、皮鞋依然是鄒族人參加祭典時最主要的穿著。進入了以麻現為原料的水平背帶機時代,原住民利用野生的苧麻剝取表皮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使組織更堅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為了增加色彩上的變化,以植物或礦物為染料,豐富了麻線的色彩。從各族的衣飾中,可以看出他們對色彩的偏好。如泰雅族的紅、白兩色。排灣、魯凱族的橫、橙、綠三色;雅美族的藍、白兩色。以苧麻為紗線由於耗工費時,大部分被現代紗線(混紡、尼龍、毛線)所取代。現代線材的多樣性及多色性使傳統的材料失色不少。但傳統麻線及植物染色的柔美自然又是人工色線所不及。因此如何結合現代技術、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使衣飾的文化再延續又不失傳統材質的優點,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1996:31)。

服飾本身具有以下六種屬性:

一、顯示了社會階層以及特殊身分或事蹟的意涵。例如排灣、魯凱兩族,傳統上只有貴族才可穿戴華服,並施以特定的花紋;鄒族的男子在獵得山豬後,可將山豬獠牙做成臂環,在節慶祭儀時穿戴出來,以顯示其勇士的事蹟。

二、與社會組織的組成原則息息相關。例如泰雅女子必須習得織布才有資格紋面並成家;而阿美、卑南兩族有年齡階級之分,不同層級必須穿戴不同服飾。

三、具有男女分工的特性。例如男子負責織布機的製作,而採麻、處理麻線則男女共同合作,但在女子之部的過程中,男子忌觸織布機,也不能跨越其上。

四、反映了文化接觸所造成的社會變遷。例如日治時期以前,大部分的衣服材質,均為自織麻布,後來才大量使用由日本或大陸進口的棉布和印花布,晚近,更以化學纖維取代所有材料,這顯然是一種順應環境所產生的變化。

五、為族群認同的重要表徵。自三百多年前,漢人大量進入臺灣後,原住民文化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服裝方面逐漸漢化,但在某些特定節慶祭儀上,仍繼續穿戴傳統的服裝,充分表現出自我族群的認同。

六、聚有傳統藝術美學的意涵。服飾的色彩、圖案、形式,均符合對稱、律列、均衡的原則,並多據此呈現獨特的風格。(李莎莉1998:24)

中心館藏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李莎莉著,臺北市:南天,1998。

《臺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施翠峰著,臺北市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台?原住民?服飾》,天理教道友社共編,奈良縣天理市 : 天理教道友社,1993。

《苧採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中國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織品服裝研究所著,臺北縣新莊市:輔大織研所,2000。

工藝文化

      在許多文化中,擁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與工藝技術者,往往被視為擁有超自然的能力;在台灣南島民族中也有這種情形,可以從他們的建築、宗教場合、服飾、製陶等物質表現上看出,並有極高的成就。

      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脈絡中,以及技術、知識體系與意義型態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像是山居的布農男子精於狩獵,有鹿皮、山羊皮的皮衣、背心;其鄰居鄒人更以鞣皮工藝著稱,採用鹿皮、山羊皮做皮衣皮帽。以農耕為主的阿美族,其工藝表現在木工、竹器、編籃,還有精美漁具上。技術塑模了人際的關係,人際關係也塑模了技術。通過持久的器物,人與工藝之間不斷繁衍。

紋面
      泰雅族的紋面藝術稱做padas,具有族群辨識、成年的標誌外,也是生命禮俗的表現,象徵傳統追求的美立成熟與尊嚴。在歷經日據時代強迫式的管理下,所剩者已無幾。泰雅傳說中,當洪水氾濫時,世上僅存一對姐弟,礙於兩人無法成親卻又希望延續族人生命,姊姊想出紋面化妝和弟弟約會,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成為泰雅族的祖先。

      泰雅女子出嫁前一定要紋面,五歲左右先紋額頭上一道刺青,十五歲時再繼續臉頰部分的刺青。男子在十五歲出草取回首級表示成年,才有資格在額頭、下巴刺青,獵得首級多的勇士可以在胸前刺青。他們相信,沒有紋面的族人在死後無法通過彩虹橋,與祖靈團聚。

陶藝
      傳統陶甕對排灣、魯凱族而言是地位權勢的象徵,永遠擺放在家中顯著的地方。以陶甕造型為衣飾、刺繡及各種圖案的表現隨處可見。魯凱與排灣族認為陶甕是祖靈的化身,製作時須有頭目的允許,因此被當作是傳家寶或貴族婚嫁中不可或缺的聘禮。魯凱傳說中,遠古時期一名勇士上山打獵,無意中撿到兩顆蛋,他將蛋放在甕裡並找了當時最勇猛的百步蛇守衛;後來因為太陽的照射,甕因而破裂,兩顆蛋也誕生一對男女,就是魯凱族的祖先。魯凱族人為了紀念百步蛇的護架有功,製作陶甕時也將百步蛇浮雕在甕上。傳統魯凱族的甕分類也分級,依類型分公甕、母甕及陰陽甕;依等級分七級,一至四級為貴族所有,浮雕了百步蛇或人像紋,五到七級是一般平民擁有,沒有浮雕。

      阿美婦女也擅製陶,製作出包括日常用具的鍋、杯、湯碗等,造型獨特古樸。過去製陶是一項神聖的工作,因為有一部份是祭祀用的陶器,開工時要祭拜,製作中有種種禁忌。達悟族人製作的陶器和生活息息相關,像是煮飛魚的陶甕或盛菜的碗盤,通常是男子的工作。

雕刻
      木雕在原住民文化上具有象徵意義,在排灣、魯凱可視為傳統藝術的表現,主要和階級社會及宗教信仰有關。雕塑主題主要接近生活,除了人像、百步蛇外,還有山豬、山鹿等圖樣,反應狩獵生活。阿美族的雕刻多半在住屋的木柱上,以木雕記載英勇事蹟。竹口琴上的雕飾也是阿美族男子的精心傑作。達悟族以山羊雕刻表是財富的象徵,有時也直接以山羊角來做裝飾。卑南族的雕刻品多展現在猴祭使用的竹竿、竹水筒上。泰雅族曾將雕刻應用在男子的竹製耳飾上,刻有簡單的平行線或斜紋。

      從部落觀點來看,雕塑維繫著族群文化傳承延續。例如東排灣土?部落的祖靈屋走過戰亂及歲月的歷史性浮雕是祖靈的化身,部落裡的大事和祭儀都要在此請示。以個人觀點來看,木雕是原住民在生活創作上最佳的表現方式。

手工藝
      阿美族以農耕、捕魚為主生活中有許多實用的手工藝如竹編篩子、魚簍、草蓆等。排灣族特殊的工藝是連杯lanaik,以木製刻程並排兩只杯體,裝飾有百步蛇紋與人像紋,傳說男女有意結合,共飲連杯表示永結同心。布農族以實用的木碗、木匙與酒勺居多。卑南族以月桃蓆聞名,也可以月桃葉編出小提籃、針線盒等。魯凱族的特殊手工藝是臀鈴dauling,過去是做為重要事件通知部落用。賽夏族居住地多竹,竹藝是傳統拿手絕活。泰雅人善藤編,有藤帽、藤編和麻繩編成的網袋。鄒族人因狩獵,擅長以獸皮來製作衣服,多是山羌或山鹿皮,並用羽毛裝飾獸皮帽。達悟最具代表的是拼板造舟,上面的雕工精美精巧,是南島民族造舟工藝的結晶。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王嵩山,臺北:聯經,2001。

《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林建成,台北:藝術家,2002。

《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許功明著,台北市:南天,2004。

《原住民的工藝世界 : 傳統.創新與商機?討會論文集》,臺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編,臺北市 :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9。

《台灣原住民工藝匠師專輯》,薛玲、洪進雄主編,嘉義市 : 嘉大原住民生產力培訓中心,2003。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5,711,36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