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總論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台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盆地、親潮與黑潮、漢族與南島民族等多元地理環境、文化與族群的匯流交會地帶。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一支,包含原住民各族及與漢文化互相涵化的平埔諸族。不到台灣總人口數百分之二的南島語族,居住活動地分佈達一萬六千餘平方公里,佔全台灣面積百分之四十五。在台灣變異性極大的自然環境中,原住民因應不同的生態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採集、狩獵、漁撈及農耕的方式;同時,也衍生出不同的聚落型態及建築方式。因此,文化反映著族群跟自然環境的對話關係,在台灣這個生態多樣性的海島,也孕育出台灣原住民文化多樣性的豐富內涵。

生態、聚落型態及建築方式 
      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建築出什麼樣的居住文化,原住民非常懂得因地制宜。達悟族「半穴居」,符合蘭嶼海島夏季多颱風、冬天東北季風肆虐的氣候;排灣、魯凱、布農族的「石板屋」,除了是因為當地河床盛產石板頁岩外,更重要的是黑灰色的石板屋深藏於叢山密林中,不易讓人覺察;居住在高山地區的泰雅、太魯閣、賽夏、鄒等族,則選擇以竹子、樹木、茅草為材,搭建自己的家屋。早期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平埔諸族,其建築型式有干欄式、平台式,石材亦就地取材,包括竹子、茅草----(陳雨嵐 2004:152)。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 
      全世界的南島民族總人口數將近三億,在地理上的分布極廣,東起南美洲西岸的復活島,西到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南到紐西蘭,而台灣是分布的最北端,目前所知此一南島語族內的語言有一千種左右。目前,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人數約有50多萬人,雖然僅佔了世界南島民族人口總數的0.11%,但近年來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各方面的研究證據均不斷顯示,台灣在古代南島民族的起源、以及自亞洲大陸東南地區向海洋遷徙和擴散的過程當中,佔有極關鍵性的地理地位。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變遷
      台灣原住民的發展乃是國家整體發展的一部份,當前台灣已是富裕民主的社會,可以說已經具備實現優質多元文化生活與多元族群發展的客觀條件。這半世紀以來,發展與現代化可以說是台灣原住民政策的重點與目標,政府當局莫不期望透過政策的設計與努力,以促成原住民與大社會在各方面的整合與改善。然而,原住民在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也深陷於國家政經結構性的劣勢地位,並面臨嚴重的傳統文化消失的族群文化危機,成為台灣社會高度發展下的一件憾事。

      雖然這是全球部落民族的共同遭遇,但這些現在化的發展代價顯然不是原住民所願意或應當付出的。因此,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原住民族群文化傳統在大環境變遷下的逐漸式微呢?我們又該如何整體重建原住民社區文化及維護屬於台灣本島族群之多元並存傳統與特殊藝術風格,進而結合政府與一些社區有心人士的力量,來讓破壞最快、建設最慢的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資產得以消極的保存與積極的開創呢?

      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本土化、多元化主流思潮的興起,政府也相對地鼓吹並推動一系列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的文化政策,透過台灣本土文化藝術的社區紮根工作,進而發展彰顯每一個社區的特有內涵與風格。如此以社區為動員單位的文化藝術振興計畫與社會運動,企圖從潛移默化之中解構族群、階級、性別等意識型態所造成的人際隔閡,提供另一種營造社區主義與公民社會的可能性。此外,多元文化社會型態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的發展走向,而台灣是多元文化和多元族群的社會,原住民族群保有獨特豐富的口傳神話、信仰儀式、生態智慧、歌舞、服飾、飲食、器物等文化藝術資產,自然而然就成為本島重要而寶貴的人文特色。

中心館藏:

《台灣的原住民》,陳雨嵐著,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

《為什麼要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總論》,亞磊絲‧泰吉華坦、達西烏拉彎‧畢馬著,臺北市: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台北帝?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臺北市:南天,1996二刷。

《台灣原住民族音樂經典傑作:十二族台灣原住民族代表作》,高峰編曲、製作;高峰音樂工作室製作,臺北市: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7。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6,740,275 次